北京:翠湖湿地公园开发建设生态优先(组图)

2007年12月11日 12:32北京商报

翠湖湿地一期水源、水质、鸟类、植物的现状

    中国园林网12月11日消息:北京海淀区政府日前召开新闻通气会,就翠湖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进展情况,向记者做了详细介绍。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海淀区政府已为翠湖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定了调子,这就是生态优先、公益事业。

    据了解,翠湖湿地公园的二期建设已于日前启动。800户生活在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的农户将陆续迁出。公园内禁止开发任何房地产项目。

    禁止开发房地产

    按照规划,翠湖湿地公园的范围是:北至规划中的翠湖北路南侧,东至都海田园山庄和翠湖别墅二期西侧100米,西至规划中稻香湖东路东侧及周家巷沟东侧堤岸,南至规划中的稻香湖中路北侧,包括了现状上庄水库的主体部分,总规划面积2.72平方公里。

    目前,公园的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总面积约1000亩,水面面积约700亩,共栽植各类植物约29万余株。南沙河北岸部分160.73公顷等二期建设已于日前启动。

    海淀北部新区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中南表示,湿地公园内除科普馆、办公用房、观景游憩平台等公园必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外,不会再建设其他任何具有赢利目的的建筑设施,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即便是必备建筑,其高度也不会超过两层。

    800余农户将迁出

    另据介绍,为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活在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的800余农户将陆续迁出。主要涉及上庄镇河北村。据李中南介绍,按照海淀北部新区整合规划,这800余农户将搬迁至位于上庄镇中心区的农户新区。预计该新区明年春天即可正式启动建设。待建成后,800余户农民将分批、分期迁出翠湖湿地。

    此外,目前公园规划范围内存留的数百亩稻田也将缩减面积,最终仅保留近百亩,其余恢复成自然水系。

    湿地保护区禁止游人进入

    根据规划,湿地公园全部建成后,将分为湿地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湿地游览区和服务管理区四大功能区域。包括草本沼泽湿地、景观湿地、废水处理湿地、雨水收集湿地、河滩湿地等湿地类型。

    其中,28.1公顷的保护区禁止游人入内,仅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研活动;63.8公顷的展示区将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发挥科普科研、环境教育、生态旅游、文化展示等功能;169.5公顷的游览区可开展以湿地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和自然休闲活动,包括观鸟区、滨河游览区、湿地养生区、湿地农乐区等。

    名词解释――

    城市湿地公园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期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咸水或咸水的水域地带,包括低潮位不超过6米的滨岸海域。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翠湖湿地公园规划目标

    在《海淀新区整合规划》中其用地性质为风景区用地。建设要求:“在新区的绿色生态核心区内,在现状翠湖湿地的基础上,修复和扩大湿地的面积,人工改善和建造一个野生生物的生态环境。”

    湿地修复的示范――再现北京自然湿地原生态,恢复海淀传统山水风貌,规划中已保留有水稻田这一特殊形态的湿地形式。

    科普科研的基地――打造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国际湿地文化交流中心的品牌。

    生态旅游的窗口――体验自然的捷径、休闲养生的家园。

    城市发展的绿心――保一泓清水,养无限生机。

    水源涵养功能区――突出“水源涵养、水质改善”的重要职能,成为温榆河上游调蓄洪水,扩大上庄水库容量,保持温榆河水系的持续存在,净化水质的重要功能区之一。

    美丽的翠湖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一期初步完工后,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观。

    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初步调查,公园一期生长着水生植物30余科、100余种,陆生植物上百种,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逐步接近原生状态,自然和谐。在公园内自然栖息和迁徙的鸟类已经从刚刚修复时的不到10种达到目前的40余种、3000余只,包括白鹳、丹顶鹤、白天鹅、白鹭、苍鹭等;引进驯化的鸟类有40余种、4000余只,包括红嘴鸥、黑天鹅、蓑羽鹤、雁鸭类水鸟等;引入鸟类的目的是试验性质的,目的为吸引鸟类和对鸟类的习性进行观察。水生动物经过保护和人工饲养相对丰富,鱼、虾、蟹、软体动物、浮游生物均成自然体系。

    相关背景

    翠湖湿地公园建设的历史沿革

    翠湖湿地公园位于海淀区西北的上庄镇,在稻香湖风景旅游区内。

    2003年7月,依据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湿地保护工作和海淀区“碧水海淀”工程规划,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出发,经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翠湖湿地公园,土地以租赁方式处理。一期总面积约1000亩,水面面积约700亩,共栽植各类植物约29万余株,一期建成后得到普遍认可和好评。

    2003年7月时任北京市长的刘淇同志视察该湿地时将其命名为“北京翠湖湿地公园”。2005年5月建设部批准翠湖湿地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2005年10月,海淀区政府专题会议决定由海融达公司接手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2005年12月,海淀区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完成了《海淀北部新区整合规划》的制订,在整合规划中湿地公园的四至是:北至规划中的翠湖北路南侧,东至都海田园山庄和翠湖别墅二期西侧100米,西至规划中稻香湖东路东侧及周家巷沟东侧堤岸,南至规划中的稻香湖中路北侧,包括了现状上庄水库的主体部分,总规划面积2.72平方公里。

    2006年5月18日,海淀区政府确定北京海融达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工程实施主体,全面负责翠湖湿地公园建设。

    2007年10月12日,林抚生代区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翠湖湿地公园投资建设及经营管理等有关问题。会议决定翠湖湿地的建设与管理原则是:生态优先、公益事业。业主单位为园林中心,并由园林中心负责公园建成后的管理经营。公园整体建成后所有权落户到园林中心,同时由海淀区有关部门在2007年底前完成对翠湖公园一期项目的审计收购工作。

    翠湖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被列入海淀区“十一五”计划;北京市水利、湿地保护和绿化规划;定位为城市绿地系统,被北京市政府列入第一批保护工程。

    专家观点

    翠湖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在对历史和地理条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后,符合规划、环保、水利要求的一项恢复自然湿地建设项目。

    同时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履行了相关手续。目前已完成了方案的批复、立项、规划意见书等关键手续,征地手续近期将得到批复。建成后对改善海淀北部地区乃至整个首都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连线

    翠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海淀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进行湿地规划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先后委托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防洪影响评价、水资源利用、交通影响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等多专业的科学评估工作,作为湿地公园规划的技术支撑,并多次组织各学科的专家论证会。

    依据专家的论证翠湖湿地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生态及社会效益,其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物种保护效益、调蓄洪水效益、净化污水功能、调节局部气候功能、补充地下水的功能。

    根据批复的总体规划方案,翠湖城市湿地公园的前期各项手续目前已办理完成13项。已经得到立项批复并启动的南沙河北岸部分,共160.73公顷,公园中配有极少量的建筑,功能为科普展示及公园必备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存在营利性开发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