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没落山路成旅游热点 红枫古道经霜叶更红

2007年12月11日 09:24温州日报陆剑于 赵雪微 钟建芬

红枫古道,层林尽染。

    中国园林网12月11日消息:阳光从树梢滑落,地面上到处是斑驳的影子。秋深冬临,枫叶红了,古道热了。

    入秋至今,文成县大峃镇的大会岭古道,吸引了各地不少游客的到来,红枫古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的层林尽染,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外地旅行社的慕名“探路”,让红枫古道更加引人关注。

    记者在探究红枫古道的“热火”时,却有了不少感触和疑惑。

    红枫古道为什么会让人青睐?

    红枫古道“走”红,有其独特优势,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周期性、唯一性和自然美等几个方面。

    红枫通常从农历9月底10月初开始泛红,到起霜时节透红,正所谓“霜叶红于二月花”。而这个季节,秋高气爽,正适合于人们爬山登高。于是,选择周末出游的人们,就自然把目光投向了这种集古道与红叶为一体的自然景观上。

    值得一提的是,红枫古道曾经是山民出山的唯一通道,路径形成比较合理,依附于古道边上的红枫古树,便于人们近距离的观赏和接触。同时,经过长期淘汰后确定的这些树种,往往有着她的“集群效应”而形成特有的气势。文成县大会岭枫树群属浙江省三级古树保护群,共有84棵。而据粗略统计,该县各处红枫古道上,百年树龄以上的大枫树共有751棵,其中最长寿的枫树,已有400多年的“高龄”。

    与文成的红枫古道类同,我市的泰顺、永嘉、瓯海等县区,也都有不同类型的古道,树种也基本以红枫为主。

    还有多少红枫古道至今不为人知?

    古道作为原先的出行通道,在失去了基本的出行作用后,逐渐被人们遗忘,而红枫也因此湮没在了深山之中。仅以文成为例,全县现有的60多条红枫古道,绝大多数已不具备交通功能,人迹罕至。古道,因为走的人少了而不成了路,加上这些年来公路改建对古道造成的破坏、自然灾害对古道的侵蚀等,很多红枫古道已徒有虚名,有些古道红枫依旧、路已不存,有些古道尚存、红枫却砍伐严重。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快速,各地对于红枫古道开始重视并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文成县就有大会岭、苔岭、岩庵岭、龙川岭、枫龙岭等几条大的红枫古道,稍加开发后就得到游客认可。除此之外的瓯海瞿溪红枫古道和茶山顺岙村红枫古道、泰顺的天关山古道、白溪岭古道、南浦古道等,都与红枫结合成了当地一景。

    但是,我市各地更多的古道,却至今没有找到出山的“路”,一方面是红枫古道的周期局限,造成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再者是古道保护的责任主体还不明确,投入力度和规划措施等还不到位,由此造成了古道“延伸”的困难。

    红枫古道该如何加以保护开发?

    文成的大会岭红枫古道是县级文保单位,目前,当地有关方面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文保单位。该县政协主席刘建忠告诉记者,该县政协已经开展全县范围的红枫古道调研工作,并在形成图片、文字的相关资料后,建议政府加大保护、修缮和开发力度。

    而在文成之后,泰顺县也将天关山古道作为文保单位提出了申报。但无论是否成为文保单位,从这些地区对古道的重视中我们可以看到,红枫古道作为历史留存,在今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肯定。同时,在红枫古道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借助古道旅游获得了效益。如泰顺天关古道尽头的岭北乡村尾村,就修建了数家农家乐;大会岭古道的周边,也开始有农民从旅游中获益。

    红枫古道作为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作为山区独有资源,其可利用的价值,将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最完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