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8日消息:今年入夏以来许多市民向记者反映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风景区内的明城墙脚下,琵琶湖畔发出一阵阵臭味湖面水藻丛生。“琵琶湖已有蓝藻出现!”昨天,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王国祥教授向记者介绍,南京市除了长江其他湖泊已经没有任何环境自净容量了。
与此同时,在离琵琶湖不远的地方,十几幢房屋即将竣工,它们做何用途?这些建筑将来投入使用后,对本已脆弱不堪的环境有何影响?
近年来,南京一些著名景区不断出现经营性开发施工,引发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的强烈争议。而据了解,其中不少工程虽经规划部门许可,但未经立法审查或公开听证。有关人士认为,著名景区的开发利用,属于重大事项,应该经过人大专门审议或经公开听证,完成法律程序。
钟山景区内琵琶湖蓝藻丛生
历经百年沧桑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古城墙,在它建成600多年间屡遭兵火毁坏,如今将被重新连为一体,成为环绕古都的一条“翡翠项链”。2004年,南京市政府决定投资16.6亿元用3年时间,完成明城墙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如今,南京明城墙二级景区的修护工作已经开始,琵琶湖到富贵山一线的明城墙,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维护修缮。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明城墙脚下,琵琶湖畔,看见许多市民在湖边休憩聊天还有人在水中钓鱼好不惬意琵琶湖南面倚靠着古城墙新修了一座木质栈桥看上去非常古朴风韵十足。记者看见琵琶湖水并非想象中的清澈荡漾,而是呈现出诡异的翠绿色的一潭死水。
栈桥之下有一处活口直通南京市市政地下管网湖水汇聚在那里稠密得像铺上了一层油状绿毯,各种飞虫生物寄居在此。一名来此游玩女孩向记者抱怨:“远看琵琶湖很美近看水里这些黏糊糊的水藻,真让人恶心。”
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王国祥教授介绍,2000年以前琵琶湖水质挺好的如今湖面出现大量蓝藻爆发的“水华”现象,说明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是一种直径仅几微米的微生物。王教授打了个比方,在非常适宜的条件下,如果一个蓝藻细胞有鸡蛋大小,那么第二天裂变出来的就有四个地球那么大。而“水华”现象严重的太湖,在条件较适宜的情况下,大概不到两天蓝藻面积就会增大一倍。
王教授解释说,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物死亡。目前已知能产生毒素的淡水蓝藻约有25种。这些藻类对动物肝脏等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湖边原建筑拆后又建新场所
在幽静的琵琶湖畔“轰隆隆”的机器声此起彼伏,一部分工人们正在高处修护明城墙。东北方向靠湖边约50至60位工人正在工地上,紧张地运送建筑材料十几幢小楼已经初现雏形。
空旷的场地上工人们已踩出几条小路。南面洼地里人工挖掘了一个直径约10米的塘工人们把它叫做“琵琶洲”沿着琵琶洲有一条小溪顺流而下直通琵琶湖。据工人介绍这条小溪也是人工挖出来的。十几幢小楼有的连排有的独立成型,大多数房屋构架已经基本完成。
“这里将建两个茶社一个联谊会所还有个清溪坊。”一位建设者告诉记者施工队已经在此地施工一年多了今年10月可以完工很快经营者就会入住这里装潢房屋内部这里将建成休闲活动功能的综合场所。
而不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拆迁的火爆场面。长期以来,琵琶湖片区违章搭建、非法农贸市场等现象屡禁不止,“脏乱差”现象严重,老百姓对“琵琶山庄”餐饮经营设施排污及居民生活排污问题反响强烈。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琵琶湖景观改造工程作为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于2004年启动,拆迁工作于去年8月初完成,共拆迁居民211户、工企单位1家,拆除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
据了解扩大了的琵琶湖景区位于中山陵园风景区外缘景区前湖片区内,南、西临明城墙,北临太平门路,东临中山植物园二期工程,占地总面积16.58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12.08公顷,水域面积约4.5公顷。总建筑面积为441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