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2日消息:记者最新获悉,本市通过实施多项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截至目前全市湿地总面积已达到10年来最大值,在本市一度消失的“七十二沽”风景再次重现。为继续推进生态天津建设步伐,今年起本市将全面启建城乡水系生态保护体系,利用5年时间力争修复700平方公里湿地,实现全市河湖水系沟通。
据了解,本市位于“九河下梢”,其最大的地理特色就是湿地众多,河流、坑塘、洼淀、水库、湖泊星罗棋布。历史上本市共有“七十二沽”,也就是72个大洼地。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制约,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最严重时,“七十二沽”中有80%以上干涸,全市5000多个坑塘减少了50%。
近年来,本市各级政府部门投入巨资,实施湿地抢救工程,通过引滦、引黄、大量利用北京及本市污染处理厂净化后的中水、建设水利工程、存蓄雨洪水,千方百计为湿地调剂水源,一大批如团泊洼、大黄堡洼淀、黄港水库、北塘水库、潮白新河等干涸长达七八年之久的洼淀、河湖、水库目前已蓄上水源,使本市湿地总面积不断回升。本市湿地面积在4年内增长了340平方公里,达到24878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9%,远远大于全国湿地比重。
湿地的恢复,使得本市的气候、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动植物资源逐渐丰富,据统计,目前湿地内涉及植物类16个群系、400余种,动物类达到600余种。湿地鸟禽由上世纪末的120种增至目前的2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达到21种,本市水禽栖息地在世界湿地生态等级上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