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0日消息:为了让鲜花常开不败,他们到处讨要花苗花种,苦心栽培,10年如一日养花护花;为了种花,住在城市的他们,家中铁锹、锄头、种子、化肥、农药样样齐全;为了护花,他们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床,到花坛里锄草施肥。
每当花生了虫,他们就会心急如焚;每当花被人偷了,他们就会好几天吃不下饭。义务养花的10年中,花的钱少说也有上千元,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既锻炼了身体,还美化了环境,是‘一箭双雕’”,他们就是已经退休的张英远和老伴董淑珍。
张英远家在瓦房店市岭上社区文圣街4号楼。刚走进文圣街,迷人的花香便迎面扑来,满坛的鲜花有的已经落去,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开得正艳,红的、粉的、白的,让人眼花缭乱。花坛边上,不少居民坐在那里乘凉,有说有笑。
但10年前这里可不是这个样,“那时候房产和物业为了应付检查,就买些草本花栽上,等检查过了,就没人管了。”张英远说,到了秋天,满花坛的野草和蒿子,能长到半人高,“有人割了,放在那晒干了烧火用。”
1996年,正式退休在家的张英远见到这么大花坛荒废了,他觉得可惜。“我觉得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就和老伴商量,说把那几个花坛管过来,在里面种花,没想到老伴还挺支持的。”
从此这两位老人就走上了养花路,而且一走就是10年。退休以前,张英远夫妻俩从没弄过花草,开始时着实遇到了不少困难,“我们到处打听,问什么花好、怎么养活,然后就一点点地摸索,剪枝、掰杈,有时候花长病了,还得查书。”张英远说。
为了寻找花苗和花种,张英远老两口到处打听,问遍了邻居、亲戚和朋友。一点点,花坛里的花逐渐多了起来,蔷薇、丁香、蝴蝶梅、迎春、小桃红……有时为了寻找一棵好花,老两口不惜爬山涉水。“在西山脚下有棵紫薇,我和老伴去了,好不容易才掰回来一个芽,慢慢地培育才养活。”董淑珍说,她边说边比划着,“还有蔷薇,等开花时那么一嘟噜一嘟噜的,可好看了。”
经过老两口的苦心经营,现在8个花坛中,已经有草本、木本花卉20多种。但随着花坛规模的形成,掐花、偷花等破坏行为成了管理的难题。“小孩子平时都上学,上下学时我和老伴看着点就行了,可是有些明显是大人干的。”董淑珍告诉记者。
据了解,“五一”前后,花坛里的花丢得最厉害,董淑珍有一棵长了6年的芍药就是那时让人给挖走的。“她气得好几天没吃下去饭。”张英远说,当时只剩了一棵小的,为了避免小的也让人挖去,他老伴只好把花栽到了盆里放到家中。
为了养花,两位老人的家中铁锹、锄头、喷壶、农药、化肥全都备齐了。董淑珍告诉记者,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掏钱买的,看似不起眼,可加起来也不少花钱,“一把锹,连锹头带锹把加起来就得10多元钱,光剪枝剪子就用坏了两把。”
两位老人说,其实这些还都不算什么,每年花费最大的是化肥和农药,为此,老人每年都要投入上百元。董淑珍说,这样的开销他们从来都不统计,但10年下来,他们为此至少也花了上千元。
10年来,老两口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别人都上山锻炼,他们俩却在楼下的花坛中给花浇点水,或者拔拔草、施点肥什么的。可两位老人毕竟都是80岁的高龄,他们提着半桶水下楼浇花已经有些吃力。“但是不管我们能干多久,我们都不会放弃。”老人说得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