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5日消息:通往那拉提草原途中的蘑菇山,以前是一座荒山,而今,却成为当地一条绿色生命线,一个足以吸引众多眼球的风景区。在这条绿色生命线的守卫下,当地年年风调雨顺,丰收喜人。而造就这一切的最大功臣就是被人称作“树疯子”的王敬珍老人。
漫山遍野长着各种果树、樟子松、黄沙柳和杨树,野鸡、野兔、小松鼠、小麻雀在林间戏耍,这就是今天的农四师七十一团蘑菇山,一位老人的心血结晶。
山上,一位74岁的老人佝偻着腰背,瘦小的身上挑着浇树的水桶,身影在树丛与花丛中时隐时现。
这位老人叫王敬珍,是农四师七十一团场七连一名识不了几个大字的普通职工。在那个激情年代,他因一个号召而走上了绿化荒山的道路。于是,他下定决心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也要把连里的这座荒山变绿山。就这样,愚公绿山的梦想开始了,如今他已累计植树4万棵。树是慢慢长高了,可他的腰却佝偻了,他为此已付出了30多年的时光。
30年前,王敬珍所住的农四师七一团七连后面依着两座山,一座是石头山,一座是土山,山脚下就是连队的居民区。每到刮风季节,碗里能落半碗沙子;到了下雨季节,雨水夹着泥沙往下冲;学校就在山脚下,常被淹在雨水里;庄稼地更是深受其害,年年秋季被“风收”。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到处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活动,要求大家八小时以内拼命干,八小时后还要做贡献。那时王敬珍是连里的保管员,他当时想:“我又没有文化,能为连里干什么呢?连里有座危害着当地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山,我干脆就在这山上植树吧。”
1976年,王敬珍从果园里买回杨树苗,种在西面山坡上。一听说要在荒山上植树,职工群众和学生都去凑热闹,没两天功夫,就植了半面山。可是山上没水,第二年小树全干死了。于是有人把王敬珍拉来批斗,说他出风头,把公家的树苗都浪费了,他整整被批斗了十五天。
王敬珍却不死心:不就是缺水嘛,又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挨完批斗的第二天,王敬珍就去查看水源,走了八公里终于找到了一股水源。问题是要想把水源引到“蘑菇山”不但得从后山绕,而且一路上都是高坡和石沟。为此他来回跑了不知多少趟。一个心思,就是要把水引来。
白天干完活,家也不回,在食堂里拿两个窝窝头,就上山了,忙到天亮接着去连队上班,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大冬天,干得满身是汗,就脱了外衣穿着背心干。下雨也不停下,浑身被雨水、泥水给浸透了。
眼看挖得快到山头了,一块大石头挡在面前。如果绕路,就要多挖好长一段,王敬珍决定用钢钎把石头砸开,十几根钢钎打到石头缝里了,榔头把手都震烂了,可是没有用。团政治处主任高振生看他太劳累了,说算了。可王敬珍不肯,最后托人找了包炸药,把石头炸开了。
1977年,王敬珍不顾家人反对倾尽所有积蓄,到园林连买了300多棵果树苗栽在了荒山上。可是水只能浇到半山腰上,再高一点就没办法浇水了,看着正在成长的树苗,王敬珍咬咬牙,用水桶把水从山腰往山顶上挑,一天要挑七八十担水。
碰到浇水旺季时,浇水仍然难,为了能浇上水,王敬珍经常买些酒、蜂蜜、清油送给沿途的居民,让他们不要截水。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能供上水,王敬珍就趁晚上用水的人少时给树浇水,一晚上来回七八趟地看水,每一趟都得走好几公里。
当地的人都说这个人“疯了”,简直不顾家,成了“树疯子”了,可是他自己却乐呵呵地面对大家的不理解,说自己是“以山为家、以树为亲”。1994年,王敬珍退休了,他干脆在半山腰上搭了个简易土坯房,春、夏、秋三季都待在这里,照顾树木。
1977年四月,那一天是个礼拜天,眼看着水沟快挖到山脚了,王敬珍干劲十足,又一个人上了山。由于劳累加上饥饿,半路昏倒在后山的泥巴地里。第二天连里找不到人,问他老伴,老伴也吓坏了,赶紧到后山去找。只见王敬珍一身泥巴一身水躺在地上。老伴连吼带拉把王敬珍弄醒,问他咋了。
迷迷糊糊醒过来的王敬珍顾不上回答,就又昏过去了。
王敬珍吃着被风吹得又硬又干的馒头,喝着沙坑里澄出来的雨水,在一望无边的山上,苦苦奋战了四个多月。到第二年4月底,终于把水引到山上来了。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里,妻子看着他又黑又瘦,两眼深陷,满嘴燎泡,走路跌跌撞撞的样子,难过地哭了。
王敬珍把水从后山上引过来了!
这个消息传遍了全团,农四师领导和七十一团领导都来看望并且慰问。见到王敬珍时,他正一只脚穿着雨鞋,一只脚穿着球鞋,挥着铁锹挖沟。老师长激动地握着王敬珍的手,一直走到山顶上。
三十年来,王敬珍把自家的收入几乎全部投在了植树造林上,而他家至今仍住着低矮的房屋,屋里的摆设就是一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沙发和一张八仙桌。为了种树,他让孩子出去捡麦子,拾玉米维持生计。
看到一家老小陪自己受苦,王敬珍也动过心,树长起来后,刚好赶上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便利用山上的草养了几十只羊。但有一天,王敬珍去阿勒吐拜办事,回来后,发现羊啃了40多棵树,他气得把羊全卖了。
又有一年,邻居家养的羊一公斤羊毛卖8块钱,几十只羊一年挣了4万块,在家人的劝说下、他又动心了,买了50多只羊在山上圈养。可有一次出门回来一看,山顶上的榆树被啃了几十棵。王敬珍气坏了,发狠说,这羊效益再好也不能再养了。
有人说,王敬珍,你要不搞这山,光包地,也不会是穷光蛋。可王敬珍却说,我不爱那一行。挣再多钱,不如坐在树下一边纳凉,一边卷个莫合烟来得痛快。
如今,王敬珍老了,他种活的树却越发充满生命力。他又从别处找来了核桃树,每天都要到山上挖一阵子。
这么多年来,他为了种树,每年光铁锹就要挖坏好几把,球鞋一年至少要穿三双,雨鞋至少要穿两双,手上被磨出的水泡常常是新伤摞旧伤。
王敬珍的儿子王小平说:“别看我爸已经七十多岁了,可只要到了山上,我爸种起树来就不要命,我这么年轻都陪不住他。很多大石头,我都无法想像他是怎么搬上去的。”
王敬珍这一生都扑在山上的树上,历经风霜、眉宇之间“沟壑纵横”的王敬珍到了晚年依然坚持植树。为了表明决心,每年植树时节,无论多冷,他都要到山上去植几棵树。
他说:“这辈子我惟一要干的事就是种树,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希望我的儿孙也能把这件事情继续干下去”。
“树疯子”成绿山愚公
到了春天,桃花、杏花、苹果花,各种花五颜六色的,人们纷纷到这里来拍照。以前山上什么都没有,只有黄土,现在山上有猫头鹰,有獾子,有蛇和各种鸟类。
听着鸟叫,王敬珍感觉特舒服。他说:“人是不能离开绿色的。”
站在山上登高远望,绿色绵延在眼前,并向荒漠戈壁继续行进,每到春暖花开时,这里山花烂漫。山脚下,除了良田万亩、阡陌纵横,这里还建起了国内首家绿色亚麻生产基地。
“有一次,干完活回来,看到树下放着饼干和各种食品,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我们看到这里太美了,就来这儿野餐,没有打招呼,请主人谅解,留下食品以表谢意。’”
王敬珍说,他当初种树可不图这个,可看到有人认可,他也高兴,这一切都是树带给他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