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有着50多万年以来古人类进化生存遗迹、2万余年以来人类生活遗址、3050余年建城史和850余年建都史的著名古都。漫长的历史岁月,独特的传统人文环境,孕育和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文明,并为当今的北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1987年以来,北京地区先后有6项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历史文化建筑及人类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其中:有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并代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最高水平的明清皇宫;有在世界上发现古人类考古材料最丰富、最系统的人类50万年前生活、居住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有被世界称为人类建筑史上伟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北京地段长达629公里);有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现状最完整的皇家御苑——颐和园;有独具特色的中国皇家祭坛的杰出范例、集历史传统工程技术与古代信仰理念及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天坛;有中国古代历史上地上、地下建筑体系最完整、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体现中国封建社会最高丧葬制度的皇家陵寝——明十三陵。
上述这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的名胜古迹,早在其当初所处的世界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即已具备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知名度,当获得人类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后,其所固有的崇高的历史价值,就更为当今世界所普遍认同,从而确立了无可争议的国际地位。截止到2005年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我国被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数量已经达到31项,在世界上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位居世界第三位,而北京地区所分布的世界遗产已达6项,占全国目前所列世界遗产总数的19%以上,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居全国的首位。
一、积极严谨的古建修复,保持了遗产的历史真实性
近些年来,北京市政府逐步加大对世界遗产项目的保护维修力度,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北京地区遗产项目的维修保护工作更是达到了高潮,开展了一系列备受社会关注的维修保护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明清故宫的维修工程,按照历史原貌先后复建了毁于上个世纪初期的建福宫景区;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完成了武英殿建筑群的修复和午门等主体建筑的系列维修工程;目前正以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太和殿、太和门、慈宁宫、寿康宫、神武门等中轴主体建筑的维修工程,将完整地恢复故宫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天坛近年来,全面完成了神乐署建筑群的修复与开放;开展了对祈年殿、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等核心建筑的维修工程,实现了保护建筑的结构安全和向世人展示历史原貌的目的。颐和园从2002年以来,修复了历史上著名的耕织图等建筑景区,2005年开展了对佛香阁、长廊、智慧海等主体建筑的维修保护工程,排除了古建结构险情,更换了脱落断釉的瓦件,恢复了油饰彩画等。北京地段的长城均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在保护好墙体历史形成的自然状态的同时,近几年,先后对分布于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十余处长城险情地段开展了修复工程,使大部分地段的墙体保持了历史原貌。对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的保护,自2004年开始,先后对猿人洞、鸽子堂等十余处化石出土地点的遗址层面,采取了多种的保护和加固措施,防止了病害和风化的侵蚀,取得了明显的保护效果。明十三陵始终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修复保护工作,市政府自2001年开始,启动了残破陵寝的修复工程,目前,已先后完成了德陵、康陵、庆陵、泰陵等地面各种陵寝建筑的修复,取得了阶段性的保护成果。
应该着重说明的是,北京地区各类遗产建筑的修缮工程,都是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所制定的“不改变历史建筑原状”和“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依照历史资料,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组织施工,均取得恢复其历史原貌的效果。
二、解决社会占用问题,逐步实现遗产的历史完整性
由于历史原因,各遗产地多在上个世纪初期即存在社会占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景区的完整性。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全市针对遗产地被社会占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搬迁整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故宫筒子河清淤为内容的整治工程,最先拉开了我市解决遗产地被社会占用问题的序幕,在中央和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搬迁了长期占用故宫围房的全部住户和单位,恢复了故宫历史上的宫墙、围房、护城河的整体景观效果;天坛的整体保护工作,是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天坛搬山”,此后又全部拆除了园内游乐设施,外迁并拆除了位于坛内的饭店、餐馆等建筑,特别是2001年以来,逐年加大了搬迁工作力度,先后外迁了天坛内的花木公司和花卉市场,恢复了10余公顷的坛内绿地和传统植被;搬迁了占用神乐署建筑群的120余户居民,使历史上著名的神乐署建筑群得以修复开放;重新修复了西部坛墙等等,使天坛的历史完整性逐步得以实现;2002年以来,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外迁了长期占用颐和园西部景区的工厂和企业,使曾建于乾隆年间著名的“耕织图景区”得以修复和开放,从而实现了颐和园历史的完整性。近年来北京地区长城的整体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对明十三陵的整体保护工作也有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上述工作,北京地区各遗产地长期存在的因社会占用而影响遗产保护的矛盾,正在逐步得到解决,遗产的整体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划定遗产保护缓冲区,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京市政府在首都城市建设中,为保护和协调文物单位周边的传统景观,既对市级以上文物单位逐项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做出明确规定,又在全市公布实施,这对文物单位外围景观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组织及故宫等被列入遗产项目后,其保护标准也随之提升。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遗产项目均应划出由内向外延伸3公里的景观控制缓冲区。由于故宫、周口店等在1987年被公布之初,国际上对缓冲区的划定还没有硬性要求,而在此后我市申报并获批准的天坛、颐和园、十三陵等,都划有完备的外围控制缓冲区,在北京市政府的关注下,我市及时开展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故宫、长城北京段等遗产项目的景观控制缓冲区的研究、勘察与划定工作,根据各遗产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外围现状环境,确定了这些遗产地的景观缓冲控制面积。其中故宫缓冲区方案,不仅得到来京实地考察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班德林的首肯,而且,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通过,从而实现了遗产项目景观环境的保护和我市对世界遗产组织的承诺。
四、整治周边环境,改善和恢复遗产外围的传统景观
北京地区世界遗产所处的传统环境,基本上分为历史时期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两大类别,由于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世界遗产项目在已公布之时,其所处的周边环境已较历史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普遍出现和不断产生的现代化“因素”正在逐步改变着已经延续数百年的历史环境,对世界遗产的外围景观已经产生了不良影响。
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对遗产外围景观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各区政府也普遍开展了遗产地外围环境的整治工程,使各遗产地周边景观环境有了显著的改观。东城区政府先后投入巨资,对故宫缓冲区东部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整治工作,恢复了部分皇城水系,建成了皇城遗址公园和菖蒲河公园,恢复了鼓楼东大街的传统建筑等等,从而延续了上述区域的历史文脉;西城区政府自200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皇城区域内的陡山门街、景山后街、地安门大街、鼓楼大街等中轴建筑的环境整治,再现了这一区域的传统建筑特色。而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故宫外围的传统环境。自2002年始开展的天坛西侧南中轴线的环境整治工作,拆除了坛墙内外自上个世纪初期形成的各类建筑物,复建了永定门城楼,修复了西侧坛墙,使天坛西部的历史环境得以恢复。
为保持和恢复颐和园周边的历史环境,海淀区政府自2003年以来,不断加大对颐和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先后完成了北宫门、青龙桥、西苑及西南区域环境的治理。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为保护颐和园西部缓冲区内的历史景观,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察勘现场并做出重要批示,拨出专款,将横穿颐和园及玉泉山之间的一条由数座铁塔组成的高压电缆线全部入地,有效地保护了颐和园西部传统的自然景观;另外,房山区政府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外围环境的整治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十三陵、八达岭地区的遗产管理部门,也不断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大对缓冲区保护工作的力度,使长城两侧原有的自然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恢复。
北京地区世界遗产的当代价值、国际影响及其保护工作,正日益受到全社会乃至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同时还要看到,我市遗产项目的整体保护及外围周边的景观环境,仍存在某些一时难于解决的历史问题和面临现代建设发展的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全市的遗产保护工作,将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全面推动遗产项目的整体保护工作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展开。
孔繁峙
(作者为北京市文物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