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五台山商业味太浓了 影响其申遗(图)

2006年05月31日 08:49山西晚报

    中国园林网5月31日消息:5月19日,五台山显通寺景点附近,几个开饭店的老板愁眉紧锁———随着申遗工作的深入,他们的饭店很快要被拆掉,迁入山下的石咀、金岗库一带———那里,将要建一个大型生活服务区。现在他们的小饭店虽不起眼,却位于景区中心,每年能带来数十万元的收入。

    然而,不管他们情愿与否,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遗产的工作还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年初,建设部公布的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中,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居前列,这标志着五台山拿到了申报世遗的入场券。5月13日,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一行四人又赶赴五台,对这里的申遗工作进行了考察和指导。

    “单从自然及文化条件看,五台山与已进入世界遗产序列的平遥等地相比,一点也不逊色。”五台山风景区的官员们说。但由于这里的旅游业已飞速发展了20多年,此前又缺乏科学规划,这给申遗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记者探访

    佛教圣地商业气息挺浓

    由太原出发,到五台山风景区有4个多小时路程,同车的多是兴致勃勃的游客,“来了山西,如果不到五台山看看,等于没来。”

    仅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就有超过50万名游客涌入五台山,为当地带来2.5亿多元的旅游收入。“路上车挨车,景点人挤人。”一位游客抱怨。“平时每天都有上千辆机动车入山,黄金周、节假日、佛教文化节更多。”五台山风景区环保局长侯培恩介绍说,大量汽车带来的尾气污染,是他们面临的头号难题,“旅游淡季时,这里是一级天,旺季时就降到了二级甚至更差。”

    商铺林立难觅寺庙踪影

    5月19日下午,记者随游客步入台怀镇。这里是五台山寺庙最为集中的地方,但难觅寺庙踪影,只能看到林立的饭店、宾馆、商铺。“进来吃点饭吧,五台山的素斋是最好的。”“到我们店住吧,24小时供应热水。”“请个吉祥物吧”……商家非常热情。

    站在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下,记者有些发懵:身边是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路边挨挨挤挤立着广告牌、电线杆,设施豪华的宾馆个个高大巍峨,汽车喇叭声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回荡在耳边……如果不是身边还有虔诚的僧人一步一停顶礼膜拜走过,记者几乎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这里看起来更像一个商业城镇,而不是佛教圣地。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这里共有宾馆700多家,饭店1000多家,大小商铺不计其数。而据台怀镇的老人们回忆,这些宾馆饭店所在的寺庙之间的空地,原先都是农田和林地,僧尼们在此自耕自食,清净修行。

    唱戏“改革”吸引香客竞价

    20日上午,记者前往久负盛名的五爷庙参观。

    庙里正唱着戏,是从吕梁请的晋剧团。唱戏娱神是这里的传统,但在现代社会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为让戏班子在唱戏时念到自己的名字,香客要缴纳一定费用。为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头,香客们开始竞价,有的出到几万元。

    在罗睺寺、菩萨顶等地,随处可见卖香火、纪念品的摊位,一炷香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都取了一些8或6的尾数,并寓以团圆、平安等涵义,记者看到,几乎没人搞价。

    官员有话

    “名气大了,最珍贵的东西反而逐渐丧失”

    对此,陪同记者采访的地方官员也深有感触,“商业味太浓,不利于申报工作,我们正在加紧解决。”

    他们说,这次申报世遗过程中,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都提出了类似意见:商业化、城镇化、人工化现象太过严重,“因佛教圣地而得名,但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的结果却是,一些原始的、最珍贵的东西反而逐渐丧失。”

    正在研究解决办法

    对二十多年来五台山发生的变化,山西省宗教事务管理局一直满怀忧虑地关注着。办公室主任陈建平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五台山台怀镇只有寺庙和为数不多的村民住宅。此后,随着旅游的日益兴旺,宾馆、酒店等商业设施纷纷建成。对此,省委、省政府也高度关注,多次开会研究解决办法。

    应该努力保持特色

    陈建平认为,五台山之所以得名,就因为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无论是否申遗,都应努力保持自己的佛教文化特色。他认为,对中心保护区内所有商业设施进行拆迁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资金,也非短期内能一蹴而就,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应该对其加强管理规范,消除无序状态。

    “现在,我们得为历史欠帐埋单”

    “申遗的过程,对我们政府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对此,五台山风景区区委副书记闫玉章深有感触,“这个过程,是进一步全面提升景区品位、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和方向上发展的过程。”

    曾经误解申遗

    “申遗的口号,我们在1999年就喊出去了。那时,很多同志不懂得申遗的具体条件和程序,还以为只要我们把这个想法说出去,马上就会有人过来把我们领入世遗组织的大门。还有人认为,以我们五台山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进入世界遗产序列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还有人认为,所谓对文物的保护,那是文物保护区内的事。

    乱象愈演愈烈

    在这些思想作用下,景区内的乱象未引起相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反而愈演愈烈:酒店越建越多、越建越大,目前仅星级以上酒店就有14家,对名山古刹渐成喧宾夺主之势;马路越修越宽,只考虑了游客来此出行时的方便舒适,忽视了它所造成的大量尾气、噪音污染;虽然尚没有严重破坏文物古迹的事件发生,但村民为建房屋而逐步蚕食文物保护用地的事件时有发生;个体摊点经营混乱、噪声喧嚣,与佛门圣地清净氛围格格不入;固定及临时性建筑物、电杆电线、广告招牌严重遮挡了寺庙景观;听任游人上台参拜,造成大量草皮植被被严重毁损……

    默认违章建设

    “当时,主要是出于繁荣旅游经济的考虑,对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违章建设行为都采取了默认的方式”,五台山风景区城建局一名负责人说,“现在,我们得为历史的欠账埋单。”

    前进脚步

    备战申遗各个部门都在忙

    从去年开始,五台山风景区开始对5个台顶实行轮流封闭,每年封闭一两个,以免山顶植被遭到破坏。

    在新合并组建的五台山宗教文物局里,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正在着手调查管辖范围内的文物种类和数量,将其逐一登记,申报文物保护规格———原先,“文物局管不了寺庙的事,宗教局又不管文物的事”,现在合并了,功能将大大加强。

    同样忙碌的,还有环保局、城建局、园林局等单位。

    环保局要在景区强制推广清洁燃料、无尘灶具,原煤等不洁燃料已被禁止入山;为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他们正在山脚筹建一个大型停车场,以后,游客都必须在那里下车,换乘环保型游览车辆,整个投资预计在1000万元以上,年内就可完成。

    城建局已全部冻结了景区内的宾馆、招待所以及办公、商业服务设施的建设审批,准备统一监制景区内的广告牌匾、游览服务导引等设施;从2003年开始,他们对中心区的临时建筑和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现已拆除总面积达15300平方米。近些年,国土局和他们没有批准发放过一块宅基地或其他建设用地。

    园林局的工作人员正忙着给区域内的荒山秃岭穿“衣裳”,数年内已完成主景区绿化、美化15平方公里,退耕还林11400亩,荒山造林10000亩。

    “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我们现在忙得连节假日都取消了。”工作人员纷纷“叫苦”不迭。

    改造所需折抵历年收益

    更为繁重的工作还在后头,今年3月,景区政府出台新一轮拆迁整治实施方案,要将中心保护区内所有服务设施、企事业单位、村庄全部拆除,迁入拟在石咀、金岗库一带建设的生活区内,届时将涉及大量征地及安置工作。

    “这个方案规模非常庞大,需要几十个亿的资金投入,相当于这些年来风景区从整个旅游经济中得到的全部收益,甚至更多。但只有这样,才能让景区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闫玉章介绍说,这个方案目前正在组织专家论证。

    保护文物,就得注重保护文物周边环境,这个道理,五台山当地政府用了将近20年才明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五台山还算“幸运”。对于一些地方在发展旅游经济中的短视行为,专家学者们一直忧心忡忡。

    “在发展经济的口号下,人为的东西太多了,自然的东西太少了;矫揉造作的成分太多了,原生态的东西太少了;看热闹的人太多了,真正理解古迹内涵的人太少了。”文物专家们坐在一起时,频频慨叹,以至于开始怀疑地方官员热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