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5月18日消息:公园姓“公”不姓“私”,这几乎是一句废话,公园哪有不姓“公”的?公园之“公”,不仅体现在其基础设施“造福于民”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更体现在其所面对的是社会公众的全体。
公园姓“公”,意味着我们的行为也需相应地多一些“公心”!
道理虽简单,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期间,欢乐中依然透着遗憾,有些游人为了自己高兴、方便,不惜损坏景点环境和公共利益,把公园当成了“私园”——
美丽的郁金香花丛旁,几名“赤脚大仙”将鞋子放在太阳底下晾晒,游人经过他们身边无不掩鼻;茵茵草坪被覆上了床单薄毯,纤纤秀树被当成了挂衣竿;石椅成了躺椅,草坪成了软席……公园,几乎成了“私园”。
作为供公众游览休息的园林,不仅政府要花钱下大力气维护建设,同时也离不开公众更高道德水准的呵护!特别是下半年,本市又有部分公园即将免费开放,作为受益者,当更多的人涌入公园时,请三思公园“姓公不姓私”,只能竭力“锦上添花”,千万别给美丽抹上浑浊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