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花乡草桥实业总公司董事长王茂春(图)

2006年04月06日 08:19中国花卉网

    往昔今日旧貌新颜

    在北京京郊,他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浙江园林网4月6日消息:1991年,记者到北京花乡采访,曾写过一篇反响不小的文章,那就是《花乡有个王茂春》。属猴的王茂春,当时只有35岁,是草桥绿化队的队长。就是这个圆脸庞、个头不高、显得精明强干的小伙子,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之下,经营管理上显露出了“尖尖角”。1990年,只有30名职工的绿化队,年纯收入达到了45万元,人均创利1.5万元,经济效益在花乡名列前茅。

    没有多久,王茂春脱颖而出,成为3千多人的草桥村的当家人。然而,在花乡15个自然村,草桥的综合经济却不那么露脸,排名是倒数第3。1991年,全村所有集体企业上缴村里的利润,只有70万元,另外就是10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全村固定资产加上流动资金,也就13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500元。春风秋雨,晨露夕阳,岁月如梭,草桥还是那个草桥;但在王茂春的领导下,草桥如今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

    就在记者采访王茂春的前一天,也就是2006年3月26日,王茂春的家人为他悄悄地过了50岁的生日。想起这些年的风风历程,他的内心还是非常欣慰的。因为,他领导的草桥村,截止到2005年,全村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了15亿元,年销售总收入12亿元,实现纯收入2.6亿元,向国家交纳税金54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为2万至6万元。

    今天的草桥,人人有工作,家家奔小康,按王茂春的话说是:“上管老,下管小,一个也不能少”。不仅如此,草桥还给社会提供了3千多个就业岗位。

    旧貌变新颜的草桥,真正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发展迅猛身正影正

    王茂春最初成为草桥的领路人时,并非像他当草桥绿化队队长那样,人人都是唱赞歌的。

    1991年11月15日,他接草桥村老书记的班时,老书记的年薪只有6千元,而他在绿化队当队长,已经拿到了近2万元。于是,村里就有人传出风凉话:“这小子有钱多的不挣,非要拣少的拿,真是有病!”还有的人说:“他当这个头儿,还不是为了以权谋私!”

    王茂春坚信:脚正不怕鞋歪。既然领导信任,他就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为改变草桥的落后面貌尽一份力。

    他上任没多久,当着许多村民的面,搞了一次就职演说。

    他挺着胸脯,郑重地向大伙儿说:“从1992年起,咱草桥村的经济要年年有发展,老百姓的福利要年年有提高。只要一年草桥没发展,我就下台!”

    王茂春为何敢说又为何要说这样堵自己后路的话?因为他从总设计师邓小平那里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发展是硬道理!他知道,只有通过发展,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记者在草桥实业总公司建设的世界花卉大观园采访王茂春的事迹时,公司的副总经理林凤军很是热情激昂,她向我们列举出这些年来在王茂春的领导下,草桥不断开拓发展的轨迹。

    1992年,草桥成立了御花园。1993年,草桥成立了汽车出租公司和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1994年,草桥成立了京开花圃、玫瑰花园。1995年,草桥成立了鲜花园艺中心。1996年,草桥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启动旧村改造工程。1997年,草桥建立了玉泉营建材市场。1998年初,草桥建立的花乡花卉市场开业,这年年底,草桥建设的玉泉营花卉展销厅开业。2000年,草桥东路商业街和汽配一条街建成。2001年,草桥成立花乡花木集团,开创了北京花乡从事工厂化生产高档盆花的先河。2002年,草桥建成4万平方米的居然之家家具城。2003年,草桥投资1亿多元,建成世界花卉大观园。2004年,草桥建成高尔夫球练习场,从2004年到2005年,草桥还同时建成11个与餐饮和商业有关的经营项目。这两年,仅这11个项目,每年使草桥获得经济效益就有5千多万元。

    数据是枯燥的,但这些数字也是最说明问题,最振奋人心的。

    在如此繁荣的草桥,上上下下有几十个公司重要岗位,但按王茂春的话说:“没有一个跟我有亲戚关系。”

    记者问他:“为什么?”

    王茂春严肃地说:“我当草桥这个官儿,是给大伙儿干的,就要任人唯贤,七大姑八大姨都进来,我还怎么管理!”

    有一阵,他的一个亲戚憋不住了,找到王茂春,对他说:“你当官了,村里又有那么多的职位,我们怎么也得借你这棵大树乘乘凉吧!”

    王茂春急了,一拍桌子:“你这哪是来乘凉,你是存心想刨我这棵树!”

    王茂春的做法,得罪了亲戚,却得到了村民和干部的好评。下了班,他在村里小区遛弯儿,小区的大爷大妈都亲切地笑呵呵跟他打招呼。

    高瞻远瞩迎难而上

    在草桥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王茂春的,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阻力。

    1995年,王茂春开始在草桥实行总体规划,为拆迁上楼做准备。一些老百姓知道后不理解,找到王茂春说:“我们祖祖辈辈住的是平房,不能拆呀!上了楼,我们的三轮车往哪儿放?我们干活儿用的农具往哪儿放?”

    更有几个小青年,在路上拦住了王茂春,骂他不是东西,说:“我们搬进楼房,转了居民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到时候,我们打光棍娶不上媳妇你负责?”

    王茂春听后,一时心里也犯嘀咕:“如果旧村改造搬楼房的做法不成功,我不是成了罪人了吗?”

    但实际情况打消了人们的顾虑。随着草桥经济的快速发展,离开土地的900多名村民走上商业经营的路子,不但生活质量提高了,收入也逐年增长。

    通过产权置换,目前草桥已为村民免费提供了29万平方米的楼房住宅。按每平方米6千元计算,就是17.4亿元。如今,草桥绝大多数村民都从平房搬进了敞亮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超过50平方米,几乎家家光房产就在百万元以上。

    现在,草桥的小伙子个个都找上了媳妇,其中不乏空中小姐、公务员等,早年的担心,早已变成了笑谈。

    上世纪70年代,草桥村出个大学生,走在街上,大家都跟看明星似的。如今,草桥应届的高中生,80%考上了大学,更有一部分深造的学子,考上了研究生。

    1997年,草桥筹建花乡花卉市场时,村里一些花木经营者不理解,纷纷找到他,对他说:“咱是卖花儿的,你建了市场,引进了外来人卖花,不是跟咱抢饭碗吗?”

    王茂春不这么想,他说:“现在是竞争的时代,你不搭建花卉市场平台,别人迟早也会建。为什么我们不抢先呢?”

    实践证明,王茂春这一次又对了。现在,在三环路玉泉营环岛周围,形成了花卉消费中心。“花山花海花乡情,买花就到玉泉营”,在北京早已家喻户晓。

    任人唯才管理有方

    记者在与王茂春的交谈之中,王茂春说他在实践中还总结了一些称之为“语录”的句子。

    比如“保证企业运转好,人才也是第一生产力。用好了人,先进生产力就能发展起来。”草桥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就是培养和留住了一大批人才,对人才,他的看法是“文凭服从水平”。

    在王茂春的精英团队中,有两个几乎没有上过学,一个是富长义,一个是魏奎刚。但他们有能力,有闯劲儿,干出了成绩。靠这些,前者做到了副董事长,后者做到了草桥京开花圃总经理。

    王茂春说:“草桥的优秀人才,都各把一摊儿,一年都经手几百万元。让他们掌好权,我主要采取两个方法,一个是按劳动分配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一个是有一套完善的监管制约机制。”

    为了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他在村里召开的大会小会上反复宣传:要拉开分配距离,让有贡献的管理者多劳多得,使这些人有待遇,有荣誉感。与此同时,总公司实行财务中心核算制。各企业的公章,统一在总公司保管。每个企业的会计,由总公司委派,而且会计定期流动。哪个企业贷款,都要由总公司盖章并进行登记,先要过王茂春这一关。签订大的合同,总公司的法务办公室还要对合同进行评审。

    同甘共苦再创辉煌

    紧跟时代脚步的草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世纪70年代靠种花创收,80年代靠倒花创收,90年代靠提供花卉销售平台创收,21世纪靠赏花创收”,一步一个脚印,草桥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现实。但王茂春这个当家人仍不自满。谈到未来,他向记者说的,还是那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老话:“大家抱成一团,一块儿干,有福同享,有苦同尝,让草桥更美好,比什么都强!” 


王茂春(中)在玉泉营花卉展销厅检查工作
 
王茂春在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工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