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4月27日消息:在保证趵突泉喷涌的名义下,曾引起争议的铺膜防渗,在济南西部的河道中再次上演。为此,73岁高龄的水利专家张延忠发起了脾气:“简直是胡闹!”(据4月25日《楚天都市报》)。
济南市依山傍水,因地势南高北低,丰富的降水在南部山区渗漏地下,并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在市区的地下,一块致密的大岩体阻挡了水流,地下水受压沿岩缝涌露地表,形成泉水。这种特有的地理环境,使得济南城东的老城区云集了趵突泉、珍珠泉等享誉中外的名泉,故得“泉城”之美名。
当然,济南特有的“喷泉”自然景观更拉动了城市旅游经济,在大量游客慕名纷至沓来驻足观瞻的同时,相关单位也回笼了大量的资金,泉水不仅是城市的名片,也成了经济的增长点,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管理者这种经营理念无可挑剔。
要命的是,天公不作美,由于持续干旱少雨,使得“泉城”地下水位步步逼近停喷警戒线,各大名泉喷涌势头明显减弱。为保持泉水长年喷涌,吸引游客,自1981年起,济南市政府投入巨资开始了长达25年的济南保泉战。济南西部河道铺膜防渗,就是具体措施之一。
对于建设铺膜防渗工程的目的,由市委领导挂帅组成的工程指挥部一位人士如是说:让济南西部河道流域所有的强渗漏区变成非渗漏区,同时建成人造河道蓄水景观。
在举国热议圆明园湖底该不该铺膜防渗“塑封”一年之际,济南西部河道铺膜防渗,再次上演。这到底是造福还是造孽呢?
水利专家张延忠就此曾愤怒地说:“这块强渗漏区像个大漏斗,不仅接受本地降水的入渗补给,更重要的是承接着上游5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非渗漏区的地表水的集中渗漏补给,是下游济西水源地的生命线。”“防渗工程相当于给’大漏斗’装了个塞子,河水无法下渗而白白流入黄河,由此造成地下水得不到补给,济西水源将面临危机。”专业问题专家自有权威,我等无权插嘴。
然而,我倒是对一位水利专家所说的“在众多部门利益的纠结之下,济南保泉工程已经成为一座迷宫”这句话,颇感兴趣,说不定人们就会从此廓清铺膜防渗工程的“庐山真面目”哩。
据相关人士介绍,防渗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投资1.5亿元,二期工程投资3.1亿元。从投资预算情况来看,铺膜防渗绝对是一项大工程,无论是对于投资方还是承建方,都是一块十分诱人的大蛋糕,灸手可热,令人垂涎,利益志在必得。
叫人纳闷的是:为什么防渗工程已经开工上马了,有关专家才站出来强烈反对,真的是专家反应迟缓吗?
这不禁使人们首先要问:这项投资4.6亿元的重大决策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履行了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事先向社会公示了没有?是否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是否认真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从目前的情况看,它至少是缺乏广泛征取意见建议和充分调研论证的功夫。这样,人们的思路便自然而然地转到了“济南保泉工程已经成为一座迷宫”上来了。
这说明,在防渗工程的背后是一场个人和部门利益的激烈较量。看来,赢得金钱的魔力,远远超越了保持“喷泉”的魅力,而在现实中,“魅力”却掩盖了“魔力”。
为此,公众有理由产生怀疑:防渗工程保泉是假,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也是假,建成人造河道蓄水景观还是假,相关部门以保泉的名义圈钱生财,谋取个人和单位巨大利益,才是真。假如真的是这样的话,防渗工程将成为又一个国家巨额建设资金的“黑洞”,煞是令人担忧。
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能再简单地用决策正确与否来考量防渗工程了。所以,国家水利、环保和审计等相关部门就应该迅速出手了,正本清源,澄清迷雾,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