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处处有李洪华忙碌的身影
临危受命
浙江园林网4月16日消息:2003年初,灵武园艺试验场184名职工联名给自治区有关领导写信,要求罢免场长,重组领导班子。
灵武园艺试验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是自治区农牧厅直属事业单位,曾是全区最早、规模最大的集果树生产、科研、示范于一体的专业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苹果年产量最高达1400多万公斤,零售价2元/公斤,职工生活红红火火,场里每年上缴的果品产业税占全区的七分之一,占灵武市的二分之一。
九十年代后,由于技术落后,树木老化,场里的苹果每公斤两角钱都无人问津,成吨的苹果甚至被倒进垃圾池。场子效益每况愈下,许多职工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而部分领导干部拿着公费大吃大喝,一年光吃手抓羊肉就能花五六万元。
这时灵武园艺试验场一派荒凉:场房破旧,果树干枯,风起时,6000亩果园里黄沙漫天。
这时灵武园艺试验场一片贫瘠:职工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全场400户职工60%%吃低保,场子连年亏损,一度陷入崩溃的边缘。
“这个烂摊子谁敢接呀!”经过反复筛选,自治区农牧厅把重担压在李洪华身上。
2003年6月13日,李洪华放弃银川舒适的工作环境,走马上任。当时,有同事劝他:“那里待遇低,环境差,最好别去了。还是在水产站当支部书记‘保险’。”李洪华笑笑:“共产党员应该服从组织安排,那里或许更需要我。”
付出总有回报
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
李洪华每天头顶烈日,迈开双腿踏勘果树种植情况;为了平息上访、诉讼等矛盾事件,他一次次跑到职工家里做思想工作,遇到白眼、讥讽后,他硬着头皮继续做说服工作,直到职工不再闹事田间地头,处处有李洪华忙碌的身影。
针对场管理人员中存在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李洪华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组织成立了理财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工会委员会。他坚持公正、公开、公平、透明的办事制度,对大小工程全部进行招投标;对项目建设、苗木补助、水电费、各队费用收支、职称评定等凡是需要公示的内容,全部进行公示,每月的财务收支在民主理财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每次实施前或实施后,都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对职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积极采纳。
政务、财务的公开,不仅提高了透明度,健全了民主监督机制,发挥了职代会、民主理财、劳动争议调解的监督职能,也增强了职工群众对场里的信任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彻底解决了场里“久拖不决”和“一场几制”的问题。很快,场里大大小小的“官司”没了,上访也停了,职工憋在胸口多年的闷气顺了。
“民心工程”暖人心
灵武园艺试验场1951年建场后,职工一直住在简陋的平房里,有的家庭五六口人挤在一间房子睡觉。遇到雨天,满屋子漏水。上下水及暖气管道损坏严重无法使用。更让职工头疼的是饮用水氟、硫酸盐严重超标,氟斑牙、氟骨病是场里的多发病、常见病。
李洪华跑项目、跑资金、跑水电。在灵武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600多万元的“灵洲花园”开工了,今年10月底,职工就能入住新楼房。三队职工周关荣集资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楼房,一共才花了5万多元。他高兴地说:“有了这套楼房,在外上大学的两个孩子回家再也不怕没屋子睡觉了。”
人畜饮水工程的竣工,让全场职工彻底告别几十年来饮用高氟水、污染水、苦咸水的历史。职工接上自来水的那天,老人哭了,孩子笑了。
说起李洪华,69岁的退休女职工李桂秀动感情了:“这人好呀,比我亲儿子都亲!”两年前,身患重病的李桂秀急需一笔住院费,李洪华得知后,立即把干部们集资的钱送到医院;老人住院治疗期间,他跑前跑后,精心照顾,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李桂秀老两口感动地哭了,因为在场里工作了三十多年,还从没有领导看望过他们。
去年中秋节,李洪华拿着场里卖废纸、废品攒下的几千块钱,“破天荒”地给职工每人买了一袋月饼,职工别提有多高兴。
2003年底,在一次市场调研中李洪华发现,当以苹果为主的经果产业一蹶不振的时候,有着上百年栽植历史的灵武长枣却因质密酥脆、酸甜适中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场第十二届十次职工代表大会上,他果敢提出:大力发展长枣产业,把枣产业做大做强。全场职工积极性高涨。
如今3600亩新植灵武长枣生机盎然,已被确定“区优势果品产业带示范园”。
李洪华为职工们勾勒了一张美丽的蓝图:职工人均种植4亩长枣,亩收入近5000元,4亩长枣收入近20000元,加上2到3亩杂果再收入几千元,再苦干三五年,职工年人均收入将超过20000元。
“抠门”场长
李洪华很“抠门”,每天就拿5个馒头、2碗稀饭、一碟咸菜应付自己,晚上睡在办公室。他说,能填饱肚子就行了,大鱼大肉对我来说是“奢侈品”。
他的办公室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办公用具,两把掉了漆的旧椅子,门口摆放的一组浅蓝色人造革沙发,坐垫和靠背的弹簧早被压坏了。这里的办公用具除了破旧之外,还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每件都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农牧厅捐。办公室主任芮欣虹说:“这些家具早该‘退伍’了,可李场长说凑合着用,扔了浪费。”
李洪华花钱精打细算,到灵武市开会都是骑自行车去。一次,他和老职工吴全义开车到银川买办公用品,车快到灵武收费站时,李洪华却打了一把方向盘,绕道上了土路,老吴奇怪地问:“放着宽畅的柏油路不走,为啥上颠簸的土路?”李洪华淡然一笑:“走土路能省5块钱过路费呢。”还有一次,他带着几个职工去永宁县考察核桃苗,吃晚饭时,随便找了个小餐馆,每人要了一碗烩肉、一碗米饭。吃完了,他从兜里掏出8块钱,说了句“饭钱自己付”,转身就走了。随行的职工很纳闷:“公差花费以前都是单位报销,凭什么自己出钱?”李洪华回答,场里现在是“鞋儿破,帽儿破,浑身的袈裟破”,哪里有钱让我们“挥霍”。
在财务科,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002年(李洪华上任前),园艺场租车费用7.2万元,2004年交通费1.8万元;2003年上半年(李洪华上任前),招待费5.3万元,而2004年全年招待费支出仅2233元。两年多来,场里靠“抠”还了75万元的账。
李洪华没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吃过一顿“特殊饭”,提拔过一个“特殊人”,办过一件“特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