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菊花文化生机盎然 文化遗产不断发扬光大

2006年11月30日 11:25中山日报
    核心提示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况。濒危、抢救、保护,这些词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影随行的符号。可在日前举办的2006年小榄镇民间菊花品种展评会上,记者看到的是一派盎然生机。   

    与众多“奄奄一息”或已近垂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小榄菊花文化”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一个“活生生”的遗产。它的生命之源来自于群众基础、政府推动和经济发展。   


“榄菊”扎根小榄大地

    中国园林网11月30日消息:“这盆花是我种的,我可是花了好多心机打理的。”“那个花船的裱扎我也帮了忙。”正值2006年小榄民间菊花品种展评会举行期间,几乎所有的小榄人都要到展场逛一逛,看看自家、本社区送展的菊花。此次除了镇内的15个社区设立民间送展点外,镇属工业、城建、教育线等及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园林管理处、敬老院等单位也设立了送展点。民间展评技艺虽不如专业展评,可看的人却非常开心。这些仅有普通技艺,却对菊花热爱的普通群众就是菊花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小榄人爱菊,且善栽菊。菊展就像是在自家里请人吃饭,每个小榄人都是主人,都有份参与。菊花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阳春白雪,而是自家房前屋后,抬头俯首皆能见到的生活的一部分。这株“榄菊”深深地扎根在小榄这片民间土地上。群众的热爱更赋予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政府精心栽培这朵“花” 

    “小榄菊花文化”从明代初步形成,清代至民国中期成熟。除了民国后期有所衰落,文革期间的沉寂外,改革开放后的小榄菊花会又再次兴盛。这其间,政府对菊花会的推动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据了解,清代康熙年间,小榄菊艺水平已相当成熟。乾隆元年,遂有赛菊之举,名为“菊试”。再次举行的是在乾隆五年,菊试即祠堂前,盖搭棚架,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各种,设赏格,评高下,俨然开科取仕。试毕则分别次第颁发奖品。乾隆五年菊试后,改办“菊社”。菊社又名“黄华会”,以氏族、庙宇、图甲、坊社为单位进行结合,每年逢菊放时节,将各种好菊聚集在社所。办法及形式与“菊试”不同,不设奖励,去科举俗习,步前贤以文会友。乾隆四十七年,乡人又将“菊社”扩大,命名为菊花大会。从上述资料可见,菊花得以清代成熟,政府的“菊试”、“菊社”等制度作用显著。这些制度逐渐使小榄人将种菊、赏菊、赛菊视为一种民俗文化,自觉地参与其中。

    在改革开放后,小榄镇政府实行的是“民间组织,政府推动”这一方针。政府用“无形的手”浇灌栽培这朵“菊花”。1994年,传统60年一届的甲戌菊花大会在小榄举行,小榄提前两年着手筹备。全镇分为三大展区、四大展场,布展区域内设置花街花路31条总长16公里,展出各种菊花82万盆,各类展览17个,演出场所16处,还举办了征诗征联。菊花文化的内容写入了中小学校乡土教材课本。近年来镇政府每年还将菊花种苗发送给群众,鼓励家庭种养;加强各方面的人才培训,提高菊花会主会、习仪、艺菊传人、会景制作技术人员的素质。政府的这些政策投入金钱不算巨大,但却为这朵“菊花文化”的生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榄菊”在政府营造的这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中能自我茁壮生长。 

    一朵“花”开百业兴旺

    “小榄菊花文化”绽放引来无数“商蝶”。小榄镇党委书记黄标泉说,菊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最明显的一次莫过于上一个甲戌菊展,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1994菊展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按整个小榄镇镇域面积仅75.4平方公里算,即每1平方公里1256个游客。“举国上下都知道这里有60年一遇的菊展,小榄瞬间成名。菊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游客,还有知名度、商机。许多珠三角、海内外的客商,都是从那时起认识了小榄。他们除了看菊花还和小榄的企业建立联系。扬名后,我们每年都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扶摇直上。”

    今年的小榄菊展虽是小型的品种展,但已打响名堂的“榄菊”仍使客似云来。仅26日当天,菊展就吸引了3万多人次。多家酒店推出的菊花宴,更是将平时的菊花肉、菊花糕、菊花糖等摆上了头盘。种植、饮食、旅游、投资等各业都“借花”兴旺。在龙山公园前,一条临时搭起的商业街与花展一样兴旺。小榄许多餐饮酒店、食品企业都在这设点宣传。嘉美乐食品有限公司占了个好位置,正对着公园门口。记者于是上前与公司负责人聊了起来。他说,菊花展开始这3天的销量不错,主要都是旅游客前来购买。“我们每次菊展都过来,大型的时候摊位更大,并极力争取冠名权。今年虽然小型,但我们也不能放过机会。”“除了卖这些土特产,还会有什么机会呀?”“公司参加菊花展的目的,意在推广企业形象。我们已经注册了‘菊城’这个品牌。明年大展,公司今年是整合资源,蓄势待发。这么多海内外游客,只要来看菊展,以后看到‘菊城’品牌的东西就会有一种亲切感。产品的知名度由此打开。明年我们从冠名到产品营销方式都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如食品、调料都开创菊城系列。”
[分页]
    “借菊扬名”的小榄企业不仅一间,以菊城、榄菊命名的企业还有旅行社、酒店、餐厅、食品、蚊香等等。可见这一朵“菊花”开带来了百业万紫千红,经济效益“沁人心脾”。它不仅是文化、旅游的展会,还是一个经济的盛会。 

    不断创新铸就“菊魂”  

    八百多年来,小榄菊花会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精髓,完善自身形态。其既有宋代中原赏菊赛菊的菊花文化风俗的继承,又有岭南民间庙会文化某些特色的吸纳。进入21世纪,小榄菊花文化从品种到外围文化都在不断创新当中。

    1994年,第四届小榄菊花大会,43圈大立菊,有效菊花5677朵,创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2001年新世纪小榄菊花欣赏会世纪母子灯总高21米,被列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2004年小榄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168米菊花巨龙“金龙腾飞”,裱扎面积1185.3平方米,被列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除品种、技艺创新外,与菊花相关的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为了准备明年的中国菊花展览,小榄镇政府已经计划举办各种以菊花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当中包括诗、联、书、画、文学、摄影、手工、插花等。如计划与中国书画家协会合作,邀请100个书法家来书写历代有关菊花的诗、联,编辑成书。

    广泛的群众基础让“榄菊”深深扎根民间大地;政府鼓励制度像一只“无形的手”为菊花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经济发展让其灿烂绽放,不断创新的文化更让其香飘万里。正是这些因素使”小榄菊花文化“摆脱了”濒危“的威胁,凭着强劲的自我生命力,茁壮成长。


一朵“菊花”带来了百业兴旺。每年一度的小榄菊展,
不仅是文化、旅游的展会,还是一个经济的盛会。

    【新闻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会“濒危” 

    我国首批5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许多已面临灭绝的危机。是什么造成了这些遗产的濒危?

    目前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当整个中国开始进入工业经济时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许多“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根源之一。如果我们的保护只停留在“记录、保存”阶段,那遗产永远是遗产,不可能融入新的时代、新的环境。在新时代浪潮下,年轻一代对农耕文明已不甚了解。如果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以原汁原味的状态存在,那是不可能得到年轻一辈的共鸣。没有了群众基础,这些遗产当然不可能生存,只能“濒危“。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重获盎然生机。   

    【新闻链接

    小榄自南宋1152年开村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市镇最早期菊展的发源地之一。今年5月20日,“小榄菊花会”被国务院批准列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主要在四个方面存在宝贵价值。

    一、历史价值

    研究小榄菊花文化的产生背景和形成演变过程,对研究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与宗族的社会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精神价值

    菊花品性高洁,它不畏寒霜的特性,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崇拜,象征着高风亮节,傲骨凌霜,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高尚品格。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公认的价值取向。菊花文化在民俗中的传承,对当今社会行为模式的规范化和思想感召力方面起着潜在的作用。

    三、文化价值

    小榄菊花会是一个颇具特色和个性的民间综合性文化活动。发掘和整理数百年小榄菊花会的诗、词、联、赋、序,对研究中国菊花文化,特别是岭南民俗文化和香山文化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经济价值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