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实施造林项目 荒山茅山变"绿色银行"

2006年11月02日 09:35经济日报
    中国园林网11月2日消息:“这片林子足足有80亩。每年一亩林子可以间伐20根大竹,按14元一根算,一年赚两万块钱没问题。”10月26日,农民戚先平指着房前屋后的大片竹林,向记者算起了种竹的收入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戚先平是湖北省咸宁市横沟桥镇付桥村村民,1998年起利用“世界银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贷款1万多元种植楠竹。从今年开始,戚先平家的竹林进入了成林期,每年可通过间伐成竹赚钱。据估算,目前他家的竹林每亩平均有立竹200多株,价值可达3000元左右,整片竹林的立竹价值超过20万元。“只要管理得当,戚先平家的竹林可以永久受益。”咸宁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咸宁市汀泗桥镇彭碑村村民张家川也是世行贷款的受益者。从1999年起,他与村里的16个农户一道,利用世行贷款20余万元,分期兴建有机茶园620亩。2002年,茶园开始受益,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达200万元。这不仅让张家川和他的合伙人走上致富路,还每年为当地农民增加劳务收入30万元。

    像戚先平、张家川一样,咸宁市共有9855户、2.8万人利用“世界银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贷款造林,在山上建起了“绿色银行”。据测算,经营期内(20年),项目林累计可产木材68万立方米、竹材142万吨、竹笋15万吨、林果2.6万吨,实现产值13.6亿元。按受益农户9855户2.8万人计算,相当于人均在“绿色银行”存入资金4.9万元,每户年均可获纯收入近2000元,年人均获纯收入近700元。

    咸宁市市委书记许克振介绍,从1990年开始,咸宁市先后成功地实施了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林业持续发展项目等4期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建设总规模达到112.4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7.74万亩,楠竹垦复24.74万亩;累计投资24047.5万元,其中世行贷款13721.1万元、配套资金10326.4万元。建成后,咸宁市森林面积发展到616万亩,活立木蓄积提高到876万立方米,楠竹立竹量增加到2.2亿根,森林覆盖率达到52.3%。咸宁也因此成了闻名全国的“桂花之乡"和“楠竹之乡”。

    咸宁市昔日的“荒山茅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通过实施楠竹垦复项目,提高了竹林质量,该市的“星星竹海”成了著名的森林旅游风景区;利用项目资金建成了“楠竹生态走廊”、“山水生态圈”,该市境内的九宫山成为名扬全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林业重点项目的支撑和推动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已经成为咸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本。咸宁市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竹类、杉木、意杨速生丰产林基地,其中连片万亩以上的有20多处。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咸安巨宁、赤壁晨鸣、市直鸿伟、崇阳瑞发等森工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人造板材业、竹木造纸业、绿色食品业等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全市林业产业社会总产值达25亿元,利税接近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