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江源建成我国自然保护区“旗舰工程”

2005年09月05日 16:03

    浙江园林网9月5日消息: 国家林业局将继续加大对三江源保护区建设管理指导,推动工程顺利进行 

    本报讯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8月30日正式启动。国家林业局日前表示,作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业务指导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曾培炎副总理的讲话精神,继续加大对三江源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指导,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工作,推进工程顺利进行,使工程建设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在落实总体规划中,国家林业局将把实施好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作为恢复和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的重点。

    这位负责人表示,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草地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必须充分考虑农牧民利益。生态移民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的宗教、生活习俗等,并加强对移民的能力培养,拓宽其生活出路。不具备迁出条件的农牧民,一部分可以吸收为保护区的资源管护人员,另一部分要发展优质耐寒牧草,增加产草量,减轻草原压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要考虑农牧民的增收致富。可以考虑利用三江源独特的旅游优势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

    要提高三江源生态与保护建设工程的科技含量,加强高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科学研究,统筹整合现有生态监测站点,建设生态监测体系。鉴于三江源地区面积大、管理难度大,要加强保护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资源和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抓紧制定实施《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实行依法保护。同时要搞好保护区的机构能力建设。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1.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这里植被质量逐年下降,生态状况不断恶化,导致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区域水资源量减少,直接威胁到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南亚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安全。

    2000年1月,鉴于三江源生态恶化趋势,中国科学院的高登义和陶宝祥两位专家专程来到国家林业局,建议尽快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国家林业局迅速组织专题研讨,认为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非常必要,并于2000年2月致函青海省人民政府,建议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5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2003年,保护区由省级晋升为国家级。

    “国家林业局一直非常关注三江源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这位负责人说,2001年,国家林业局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列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旗舰工程”,会同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林科院等单位组成科考与总体规划小组,从当年7月开始,展开对三江流域的水、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科学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

    据了解,保护区成立5年来,国家林业局对自然保护区重点扶持、特事特办,相继投资2075万元,完成了三江源保护区纪念碑立碑建设工程、碑址周围造林绿化工程和雪山、通天河、索加、曲麻河4个主要保护站等保护设施建设。同时,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支持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建设,推进了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

    经过5年的努力,三江源区生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初步成效,群众自觉保护、主动参与生态建设意识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