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山绿民富
浙江园林网9月24日消息: 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延安市,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曾一度占到全市总面积的77.8%。2001年,延安13个县(区)全部列入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县。
目前,延安市已完成退耕还林779.46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由1998年的20.7%提高到44.3%。大面积退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与1998年相比,该市农作物种植面积虽减少400多万亩,但人均粮食产量稳定在400公斤以上。同时,林草、草畜、棚栽三大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300多元增加到2004年的1935元,年均增长7.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延安市宝塔区重视退耕还林主导产业的开发与培育,坚持以退耕还林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开发保证退耕还林,初步形成了山上林果、川道瓜菜、拐沟养畜的产业格局。
延安市吴旗县1998年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并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禁牧舍饲、发展后续产业结合起来,生态状况显著改善。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已由退耕前的19.2%提高到62.9%。昔日光秃秃的山岭已被茂密的草灌植被覆盖,重点治理区基本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开始出现。
只有5.2万农业人口的甘泉县,实施退耕还林后,制定了“菜牧富民”战略,把大棚菜、养殖业作为保障退耕还林成果和群众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目前,全县已建成蔬菜大棚1.2万多座,养猪2万余头,养鸡36万只,从事这两大产业的农户占到退耕农户的70%。
榆林:林进沙退
榆林市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和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风沙草滩区占全市总面积的42%。历史上由于流沙危害,榆林城曾被迫三次南迁。
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一批重点工程实施以来,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25%。全市68.4%的沙区面积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林进沙退”的历史性变化。
“三边没有树石头少,庄户人的日子过不了。”这是诗人李季对榆林市靖边、定边、安边三县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如今,靖边县的林草覆盖率已达45.2%,完成退耕还林(草)25.57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6.73万亩,有近10万农户从中受益,初步形成北部防风固沙林、中部农田防护林、南部水土保持林三大体系。靖边已成为黄土高原第一个基本不向黄河输沙的县。
绥德县目前已完成退耕还林48万多亩,重点项目区基本达到了林上山、粮下川、羊进圈和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治理目标。该县的龙湾至艽园生态治理区是陕北规模最大的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林草覆盖率由过去的8%上升到60%,同时形成了林果、草、畜、桑、豆等产业,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800多元上升到了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