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治沙新理念渐入人心
浙江园林网8月4日消息: “全面保水,强调自然恢复;条块绿化,适度人工抚育;集中发展,建设沙区小康”。这是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董治宝用30个字概括在我国西部治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导思想。从苛求“人进沙退”到追求“科学治理”,我国西部治沙理念发生巨大变化并渐入人心。
受到土地荒漠化急剧扩展和沙尘暴的屡屡侵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花费大量资金治理沙尘源区,但“人定胜天”、苛求“人进沙退”的思想,背离了自然规律,曾让西部地区付出巨大代价。
在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100多片天然绿洲。如果没有人为干扰,这些绿洲需要的水资源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然而,当地为建设人工绿洲,过度开发水资源,使得天然绿洲失去了水资源的安全保障,产生了大面积土地退化的绿洲生态负效应。据测算,按照每增加0.01平方公里灌溉耕地需要消耗7500立方米到1.75万立方米水量计算,增加的0.01平方公里灌溉耕地就相应地要退化2到3倍的天然绿洲植被。
在新疆和田地区,近50年来人工绿洲扩大了1538平方公里,但这是以牺牲了更大面积天然绿洲为代价的。这里因缺水旱化的土地面积达到了3430平方公里,还有退化的胡杨林和柽柳林地1290平方公里和被流沙吞没的农田200平方公里,合计达到近5000平方公里,损失的天然绿洲面积是扩大的人工绿洲面积的3倍以上。
人定胜天的思想也影响了治沙的成效。甘肃民勤现在被称为“沙海孤舟”。当地就是由于过度利用沙区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了0.5到1米。地下水位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现有的90平方公里人工沙枣林全部枯死,233平方公里白刺红柳林也面临枯死的境地,200平方公里土地荒芜,面临着二次沙漠化的威胁。
“这些情况现在有了很大的改观。”董治宝介绍,西部地区已经开始认识到以往治沙理念的弊端,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治沙。首先是在畜牧区建设定居点,并推广舍饲和选择适宜的治沙植物。内蒙古阿拉善共有牧民2万人左右。长期以来,过度放牧给当地草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草原的自我恢复能力降到很低的水平,造成了土地沙漠化。为了减缓草原沙漠化进程,当地通过小城镇建设,迁移牧民5000余人,实现3333平方公里草地退牧,大大减轻了草原的压力,减缓了草原沙漠化的进程。
在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向沙漠进军、大面积种植耗水量大的乔木的行为也已经不被支持。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主任屈建军近年来经常帮助主持西部各地植被物种的选择。他说:“以往地方政府多喜欢选择阔叶的或观赏类的乔木,即使是在降水量只有100毫米左右、蒸发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也是如此。为了维持这些植物的生长,大量的地下水被抽取出来,使当地生态平衡失去了保障。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在西部特别是干旱地区,只有能够适应当地生存环境的植物物种才是最适合的,尽管这些植物看起来可能并不美观。”
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三次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双双缩小,各占国土面积的27.46%和18.12%,已由“破坏大于治理”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这与各方的努力和西部治沙理念的转变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