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三江源重点实施好一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

2005年08月04日 14:55中国绿色时报

    浙江园林网8月4日消息: 总投资达75亿元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8月起全面实施。由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带队,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单位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考察团,日前就落实《总体规划》对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团提出,在落实《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中,要把实施好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作为恢复和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的重点。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这里植被质量逐年下降,生态状况不断恶化,导致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区域水资源量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影响。

    自2000年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以来,国家累计投入12.28亿元,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区林地面积增加,草原生态好转,野生动物增多,水土流失减少,生态恶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和缓解。农牧民生活水平也有一定提高。考察团认为,三年多的实践说明,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对尽快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状况,是非常有效的。在今后实施国务院批准的《总体规划》中,要始终抓住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这个重点。

    考察团提出,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草地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必须充分考虑农牧民利益。生态移民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的宗教、生活习俗等,并加强对移民的能力培养,拓宽其生活出路。不具备迁出条件的农牧民,一部分可以吸收为保护区的资源管护人员,另一部分要发展优质耐寒牧草,增加产草量,减轻草原压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要考虑农牧民的增收致富。可以考虑利用三江源独特的旅游优势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

    考察团还提出,要提高三江源生态与保护建设工程的科技含量,加强高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科学研究,统筹整合现有生态监测站点,建设生态监测体系。鉴于三江源地区面积大、管理难度大,要加强保护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资源和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抓紧制定实施《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实行依法保护。同时要搞好保护区的机构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