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进城总受伤 城市绿化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2005年08月19日 13:36南国早报 文彩云 徐庆成

    浙江园林网8月19日消息: 近年来国内许多地方兴起的以高额建绿、大树进城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绿化建设热潮中,名树、大树受到的已经不是礼遇,而成为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中“绿色泡沫”的主体。许多地方进城大树成活率偏低的事实也表明,有悖于自然生态规律的大树移植正成为大树、古树的生死劫。大树进城,为什么总受伤? 
     
    城市街头患病的香樟 
     
    南京:近百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榉树在热浪中日渐枯萎
    
    在南京新火车站广场大树移栽的过程中,为了早现“绿意”,打造“绿色景观”,施工单位将直径在20厘米以上的大树直接移栽。承包工程的园林公司在明知道榉树等名贵树种移植期已经错过的情况下,反季节移植树木,严重影响了树木的成活率。
    
    按照常理,在酷暑天不宜移栽树木,即使移栽也应修剪枝叶,降低大树体内水分蒸发。然而,在“叶多才好看、树死再补种”的催促声中,被原封不动移栽的榉树终究没有保全性命,而是枯死在火炉南京的酷暑中。如果说在南京近百株榉树的死亡还有天灾的成分,那么在一些地方为建设形象工程而盛行的“大树进城风”中死去的大树则更多的是人祸所致。
    
    林业专家介绍说,由于成年大树可塑性下降,适应能力低,在移植过程中,主根和根系以及主枝树冠大部分被切断,树体受到严重伤害,极易造成大树死亡。因此,移栽进城的大树普遍存在成活率低的现象。成年大树移植后,二三年内都可能处于假活状态,即使存活也不如以前生机勃勃,生态功能差,专家给这些大树一个新名词:城市绿色弱势群体。
    
    延伸阅读:
    
    “人挪活、树挪死”树木“农转非”当休
    
    树木“农转非”的频繁发生,在恶化农村生态环保状况、加重城市绿化财政负担的同时,也使那些深谙此道的树贩子们迅速暴富。有报道称:河南大别山区一株百年树龄的野生木瓜树,被树贩子花费几十元雇民工挖出,贩运到邻近省份的大城市里售价可达数百元;江西九江农村一株胸径15厘米以上的香樟树,树贩子收购仅需一百多元钱,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最高能卖到两千元……
    
    一株大树长成需要数十年间,一株古树长成至少需要上百年,在生长过程中,这些树木和依附它们的其他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小生态系统。若把一株多年生长的树木挖走,其原生地的地表肯定受损,不利于水土保持,其原形成的生物群落失去载体,生态平衡会被打破。移居栽植到城市里的大树、古树,多半元气大伤、水土不服,或大量死亡,或生长衰弱,难有长势良好的例子,据近年国家有关部委联合调查显示:贵阳市移栽的上万棵大树,一年后就有70%死亡;重庆市移栽到城区的大树,成活率也只有40%左右;各地综合报道移栽树木的死亡率平均超过50%。
    
    树木“农转非”将生态建设引向歧途,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绿化资金浪费。
    
    “贪贵求洋”,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近年来,为建设形象工程不惜高价移栽大树、古树的现象并不罕见。一些地方曾经花30万元移栽一株万年青,50万元移栽一株小叶榕树,60万元移栽一株古银杏。为保证移植大树的成活,还要为移栽后的大树“吊水”“打针”,据估算,每年养护一株大树的投入在300元以上。
    
    某城市:给树盖“空调房”又是“面子工程”作祟
    
    今年酷暑时节,长三角不少城市连连闹起电荒、水荒,可某座城市居然在大马路两旁给树木盖起了“空调房”──通过24小时不间断地喷水冲凉来降低温度保持水分。一位园林工人埋怨:这些奇花异木是政府花了大价钱从国外引进的,根本就是水土不服,如今伺候它们的成本是个“无底洞”!
    
    一位园林专家对记者说,在大树进城中,一些领导不顾本地情况模仿套用其他城市的绿化模式,在树种选择上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甚至专家一堆意见也抵不过领导一句指示,结果是花了大钱换来一大片死树枯枝。
    
    广场绿化何必“贪贵求洋”
    
    在广场建设中,一些城却盲目引进、移植名贵树种,似乎树种越“高贵”,广场的“档次”越高。一些北方城市的广场不乏南方海岸边才有的棕榈树,深山老林中才能见到的树木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城市的地平线上。而那些“土头土脑”的本土树种、花草,却备受冷遇。
    
    树种“高贵”,其价钱也相应地“不俗”,每棵树数千乃至上万元的并不少见,从国外引进价值几十万元一棵的也时有耳闻。
    
    广场引进名贵树种,固然能增加、丰富树木的种类,使市民在休闲时可以观赏到平时不易见到的树种,但由此带来的相应问题是,名贵树种的引进、移植花费不菲,这些名贵树种在引进后,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力来精心呵护,无形中也增加了不少养护成本。而且,名贵树种对生长条件、环境、养护等的要求更高,其中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往往便会“夭折”、枯死。
    
    城市的生长环境肯定不如树木原有的生长环境,因此,在引进树种之前要详细考察、论证、筛选,看哪些适合当地生长环境,因地制宜地引进、移植。应更多地提倡栽植“乡土树种”,即本乡本土的树种,这些树种虽然寻常,但适应性强,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更容易成活、生长,也不需要更多的养护成本。与名贵树种相比,这些“乡土树种”用少量的投资,同样可以达到绿化和供人们乘凉、休闲的效果。
    
    林业专家:城市绿化应当引入生态安全概念
    
    多年来,一些城市的绿化为追求绿化覆盖率与绿量,将“大树进城”作为改变城市景观的法宝,在加速绿化景观上做足了文章。但有专家提醒,从区域生态和大树移植的科学性看,大树进城造成的生态损失值得全社会思考。
    
    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园林学院院长薛建辉教授表示,每棵大树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与生长地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树下地被、树上的鸟兽昆虫,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生态关系趋于和谐。大树被移栽后,整个群落的生态必将受到严重破坏,与其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相比,可谓得不偿失。
    
    在不久前召开的城市景观哲学与生态环境国际学术报告会上,来自国外的高级园艺专家表达了对中国目前盛行的大树进城运动的不解:在城市绿化过程中,中国一些城市的常规做法不是移大树就是植贵树,这种人为营造的城市绿景实际上是“有头有脚没有身子”,忽视了生物的多样性。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城市在“大树进城热”中高价收购大树、古树、珍稀树木的,也造就一批借机牟取暴利的“树倒”,在他们挖树、卖树、“倒”树的同时,因囤积居奇而干枯死亡的大树不计其数。这不仅使一些森林被逐步蚕食和毁坏,同时也加速了珍稀物种的灭绝,背离了生态保护的基本国策。
    
    有专家表示,面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化覆盖率低下和城市森林建设刚刚起步的情况,将生态安全概念引入城市绿化已经刻不容缓,考虑到“大树进城”给城市和原生地带来了双重的生态风险,目前的大树进城模式应尽快得到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