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搞好造林绿化 汕头海岸筑起绿色“屏障”

2005年08月11日 09:07哈尔滨日报刘辉

    浙江园林网8月11日消息: 我市把搞好造林绿化、湿地保护、环境综合治理、水体生态保护等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抓,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符合“国际标准”,被列入东南亚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国内首个GEF湿地国际示范区。汕头市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人居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在加强以造林绿化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我市先后制订了水源涵养林建设规划、绿色通道建设规划、果林生态林业区总体规划、林地利用总体规划、汕头海岸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把山地的绿化与城市、公路、江堤、海岸的绿化有机结合起来。为尽快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我市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抓好宜林荒山的造林绿化,实现3年消灭宜林荒山的任务,高标准地开展重点生态工程笔架山、狗母涵山复绿工程建设,使昔日满目疮痍的笔架山、狗母涵山重披绿装。与此同时,我市还加快水源涵养林林分改造,2001年至2004年共完成水源涵养林补植造林6.8万亩,并不断抓好防护林的巩固提高,使防护林带朝着多树种、多结构方向发展,1998年5月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利用滩涂人工营造红树林,先后引种原产孟加拉国的无瓣海桑、海南的海桑,广西的木榄、红海榄和福建的秋茄取得成功。

    近几年来,汕头市还积极实施“向大海要森林”计划,大面积地营造了以无瓣海桑、海桑、秋茄为主的红树林。全市每年营造红树林达5000亩,至今已累计造林2.4万亩,早期营造的红树林已高达6米以上,对保护海堤,增加海洋生物,改善沿海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红树林面积和种类已列省内第二,包括大量的国家Ⅰ级、Ⅱ级保护的植物。现位于汕头濠江区苏埃湾的10.7公顷桐花树群落,是我国红树林分布最北、面积最大的天然次生林。保护区内大面积的芦苇、水葱等湿地植物群落与成片的红树林群落,给成千上万的鸟类、鱼虾、蟹、贝类等提供了栖息、觅食、敷衍的生息场所。目前,汕头湿地已成为我国第三候鸟迁徙区,每年来来往往的候鸟数量达数十万只。属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的12种,属省级保护的有23种,列入中国濒危物种有5种,世界濒危物种有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