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花,为何难以定夺

2005年07月30日 13:31浙江日报

   梅花,牡丹?还是双国花?这一问题既简单又复杂。 

     浙江园林网7月30日消息: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工程院会议上,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陈俊愉向与会院士呼吁,尽早确定梅花、牡丹为我国双国花。这一倡议得到了袁隆平、沈国舫、吴良镛等61位院士的响应。

    国花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国花之争由来已久

    牡丹和梅花在历史上都曾作为中国国花出现。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院士,在1982年首次发表文章倡议以梅花作为中国的国花,1988年又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人大常委会曾讨论过国花的方案,但都因分歧过大没有通过。

    也就在这段时间,有关国花的各种主张纷纷呈现。主要有4种:一是单一国花,其中又分为拥梅花和拥牡丹的“两派”;二是一国两花,即由梅花、牡丹同任国花;三是一国四花,即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司春夏秋冬四季;四是一国五花,以“一主四辅”五名花同为国花———牡丹为主国花,兰(春)、荷(夏)、菊(秋)、梅(冬)为“中国四季名花”。

    经过多年争论,业内逐步达成共识:一国多花不便记忆,单一国花代表性不强,“双国花”应该比较适宜。

    这两种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色香俱佳,深受国人喜爱。1987年大范围评选中国名花时,梅花、牡丹恰为前两名。两花文化沉积深厚、内涵丰富,梅花素来被喻作坚韧不拔的代表,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牡丹则雍容华贵,代表繁荣富强的物质文明。

    没有国花遭遇尴尬

    院士们在倡议书中写道: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我国是迄今为止唯一未定国花的大国。这与中国“园林之母”的称号极不相称,也不利于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深厚花文化的魅力、支持中国花卉业参与国际竞争。

    院士们说,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解决国花问题迫在眉睫———有关国花的争议,已到了下定论的时候了。

    陈俊愉经历过好几次没有国花的尴尬。他说,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组委会印了一个涉及国花的宣传册,其他国家都有国花,唯独我国没有,组委会为“补缺”印上了牡丹,还写了暂定两个字,但此举仍招来很多人的抗议。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巨大可能是造成众口难调的直接原因。陈俊愉认为,国花太多了会分散,就没有意义了,太少了又无法获得更多人的赞成。

    陈俊愉说,国花一事每次都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大家没有明白国花的性质,“国花不同于国歌、国旗、国徽,是不需要写进宪法的,国花只是老百姓的事,实际上与政治没有关系。只不过梅花作过民国的国花,牡丹被清朝选为国花而已。”

    梅花牡丹象征南北

    院士们的倡议发出后,网上发起了“关于中国确定国花”的网上投票,在发表意见的7084人中,69.14%的投票者认为“中国应该马上确定国花”;而在“中意的国花”调查中,牡丹和梅花的支持率分别高达41.42%和36.39%。

    陈俊愉说:“分歧太大了,没有任何一种花能代表全中国。”而梅花和牡丹加在一起,刚好代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

    其实,“双国花”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如日本以菊花与樱花为双国花,墨西哥以仙人掌与大丽花为双国花。陈俊愉说:“所以一国两花的方案也并不奇怪。”

    但国花之争,背后蕴含着极大的商机。因为任何花卉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一旦戴上国花桂冠,必然会给所在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梅花是8个城市的市花,牡丹是两个城市的市花,但“拥梅派”比“拥牡丹派”力量弱得多,“因为梅花代表的8个城市经济比较发达,不太热衷争评国花,而洛阳和菏泽希望牡丹成为国花,以拉动地方旅游和花卉产业。”

    陈俊愉说:“国花是老百姓约定俗成的事情,最终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就可以了。国酒茅台、国球乒乓球也是约定俗成的。”他认为,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发表意见,使方案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