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被动救灾向主动御灾转变

2005年07月29日 15:43中国绿色时报邹细林 孙玉剑 才玉石

    浙江园林网7月29日消息: “总结森防监测预警工作开展20多年的经验,就是驭好‘三驾车’:一个网络、一套管理体系、一支专业队伍。”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说,1991年以来,我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围绕“三驾车”来建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

    四级监测网络初步建成,病虫预测准确率90%以上

    位于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曾是松毛虫害的重灾区。1999年,朝阳市在每个县(市)设置了40个虫情监测点,全市200个监测点构成了一张无形的监测网。朝阳市森防站的工作人员说,朝阳市通过监测网共发出13期预报,发生期误差由过去的正负小于6天精确到正负小于3天,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像辽宁省朝阳市这样的地区监测网仅是全国森防监测网几千个网点中的一个。

    1999年,国家林业局决定在各省重点测报点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在全国重点林区和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区建设1000个国家级测报点。同年,国家林业局下发《国家级森林病虫鼠害中心测报点建设方案》,为每个测报点配备了计算机,建立了实验室、标本室等,配备2名~3名测报员。2001年起,财政部每年向已开展工作的国家级测报点拨付2万元专项经费。各省(区、市)也拿出专项资金,加大省、市、县三级测报网络建设力度。

    目前,全国已有各级测报点8170个,其中国家级中心测报点1000个,省重点测报站2098个,地、市、县级测报点5072个。一个以国家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为龙头,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骨干,各省(区、市)测报点为补充,覆盖全国各地主要林区和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的中央、省、地、县四级监测网络体系初步建成。通过网络预报,每年的病虫预测准确率均在90%以上,实现了由被动救灾向主动御灾的重大转变。

    建立监测管理体系,规范测报点管理

    全国性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建好后,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家林业局为此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将监测预警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国家林业局先后下发了《国家级森林病虫鼠害中心测报点建设方案》、《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国家级森林病虫鼠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明确了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职责任务、组织管理和考核与奖惩办法,规范了测报点管理工作。各省(区、市)也相继制定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

    ——利用高新技术推进监测工作。一批技术成型、效果稳定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各地得到快速普及和推广,监测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辽宁省朝阳市在治理沙棘木蠹蛾时,使用GPS手持定位仪适时跟踪沙棘木蠹蛾发生动态,通过应用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监测种群消长动态的试验研究,建立起森林病虫监测网络。广东省德庆县通过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黑光灯进行松毛虫成虫引诱收集工作,为虫情监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开发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国家林业局开发了包括森林病虫害预测、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森林植物检疫管理信息系统和病虫害管理信息中心处理系统,搭建了虫情信息高速通道,并在2000年底完成全国县级森防部门联网,建立了全国性的森林病虫害监测、信息发布的“中国森防信息网”网络平台,对新发生(发现)危险性和突发性森林病虫害鼠害情况,基本实现了有疫必报、凡报必早。

    建专业测报队伍,提升测报业务水平

    森防事业的发展和全社会的重视,使森防行业的社会地位得到广泛认可和提升。财政部对国家测报员野外数据采集、兼职测报员补助等有了经常性的预算,为测报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稳定了测报员队伍。全国各级专职测报员由1992年的3594人发展到现在的6609人,兼职测报员由9378人发展到36,869人。

    为了提高测报员的业务水平,从1999年开始,国家林业局分期分批对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专职测报员进行岗位培训,共办培训班10期,受训人员1000余人。各地也加强对各级测报点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探索测报队伍建设新机制,引导公众参与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推行有奖举报制度,发挥基层广大护林员的作用,走专群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测报队伍建设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