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7月26日消息: 目前,兰州市城关区南北两山林木管护费用的资金缺口达300多万元。由于投入不足,两山绿化建设隐含下滑征兆。
城关区的绿色梦想面临觉悟危机,林业职工们寄希望于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强有力的支持。
管护费“裂开”300万的缺口
两山绿化项目被民间称为“总理工程”,在时任总理朱镕基的直接关怀下,中央财政下拨4.6亿元的专项资金,使南北两山33万亩的荒地秃岭重现绿色生机。到2003年,中央和省市配套资金全部完成,植树工程圆满结束,两山绿化进入全面管护阶段,这也标志着国家为两山绿化工程大规模投资的时代基本结束。今后,怎样管护好两山来之不易的绿色,让草木茁壮成长,让两山工程长期稳定地发挥生态保障功能,就成了全体兰州市民自己的“本分”。
栽的树苗成活率很低
然而身处两山护林一线的林业职工们却背负着沉重的资金包袱。何存伟说,城关区两山绿化工程面积有11万亩,除被170家单位承包的3.8万亩之外,其余部分由城关区两山工程指挥部直接管理。两山地质条件恶劣,土壤贫瘠,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倍,山上的树木每年要浇4次水,一亩林地一次要浇30方,外加治理病虫害、防治火灾、人工等费用,两山林木平均每亩每年的养护费用至少需要100元。
何存伟透露,目前,两山绿化管护费用的资金缺口达到300多万元。
城关区两山绿化工程的配套林业水系共有29条,其中有一半的输水管道已经严重老化。按照国家标准,水利管道应该每隔15年更换一次,但兰山主管道的使用年限已达20年,五一山管线的“管龄”更是达到了35年。由于管网残破,有些林地已经浇不上水,长期干旱之后,病虫害随之而来,对草木生长构成很大的威胁。傅双华说,在部分灌溉困难的地方,已经出现绿化滑坡的兆头。据她估算,全面更新兰山100公里的输水管线,至少需要1500万元的资金。
“只要足额收到绿化费,两山绿化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就能迎刃而解,即使收到500万元,也能解决大问题”,在何存伟眼里,绿化费就像一根救命稻草。
傅双华已经在城关区林业系统工作了23年,她给自己许下一个宏愿:在退休以前,将皋兰山整体退耕还林,将山上的村民整体搬迁,以皋兰山和三山为主,引进高档观赏树种,在兰山建成一个面积超过2万亩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傅双华说,她的梦想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关区的绿化费能不能足额到位。
绿化费急于走出“灰色”地带
总结半年来的收费经历,张明认为现行绿化法规存在一些“灰色”地带,相关的收缴办法可操作性不强,是造成“收费难”的深层次原因。
《兰州市全民义务植树办法》以及配套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本市适龄公民必须履行法定绿化义务,应依法缴纳绿化费。但拒不缴纳绿化费怎么办?法规当中没有相应的惩罚条款。由于缺乏强制性,遇到“赖皮”单位,张明和他的同事们只能干瞪眼。
参与两山绿化承包的绝大多数是单位,何存伟说,目前普遍存在一种“单位代替公民”的现象,有些大单位拥有数千甚至上万职工,在两山象征性地承包几十亩地,就算履行了绿化义务;更有一些单位瞒报职工人数,象征性地拿出几百块钱,就算全体职工缴纳了绿化费。怎样区分单位和个人的绿化义务,成了现行法规的“盲点”。
有着二十多年植树经验的傅双华对每年“植树节”全民上山参加义务劳动的实际效果心存疑虑。傅双华举了一个事例,很多参加义务劳动的职工不懂种树的常识,为了省事经常几脚踏掉树苗根部的土丘,提着光秃秃的苗子轻松上山,然后掏个坑、插上苗、培上土、浇上水就完事。没有土丘的保护,这些树苗基本上必死无疑。
每到“植树节”,上万业余大军开进两山参加义务劳动,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然而从统计结果看,义务植树形式下的树木成活率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城关区的林业职工们私下里戏称义务植树的效果是“春天种树,冬天收柴”。
傅双华觉得,与其糟蹋那些树苗子,还不如自觉缴纳绿化费,让林业主管部门雇佣有经验的工人去植树,以保证树木成活率,实实在在地推动两山绿化建设。她的这种构想需要现行法规对“义务植树代替缴纳绿化费”作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明确规定。
今年5月份,省人大专门就绿化建设在城关区进行了专题立法调研,充分听取了包括收费员在内的一线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城关区的林业职工们认为这是出台新法规的前奏,他们对此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