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6月4日消息: 加拿大一枝黄花、假高粱、豚草……这些原本远离我们的奇怪名词,近来一下子成为人们耳孰能详的词汇。近期国内不少地方对作为观赏植物引进的一枝黄花,采取了集中封杀行动。外来入侵物种在新的入侵地往往成为绝对优势群体,而当地物种则遭受毁灭性的排斥。据专家分析,目前超过400种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正以其种群数量庞大、传播和繁殖迅速的特点,每年给中国的农业、林业造成经济损失达570亿元人民币以上。
莫忽视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达400余种,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总计1200亿元。近10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入侵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递增1至2种。尤其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中国面临外来生物入侵的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经有50余种。中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美国、印度和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称每年因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380亿美元、1200亿美元和980亿美元。中国原本就是一个生物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农业大国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如紫茎泽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中国云南南部后,目前分布范围已达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西藏等省区,在重灾区除了漫山遍野的紫茎泽兰外,已经几乎看不到其他植物种类,以林地牧草为基础的畜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庭院花卉在上海一带栽培,20世纪八十年代逸生野外后蔓延成为恶性杂草,并迅速在江浙一带大面积蔓延。由于它会占据其生长区里其他作物、杂草的生存空间,已经使上海地区30多种土著植物物种消亡。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江苏省的发生面积也已近万亩,零星发生点达2000多个。日前江苏省已下发追剿防控“一枝黄花”的通知。各地将编制“疫情分布图”,见一株拔一株。鉴于“一枝黄花”在上海、浙江等地呈蔓延之势,江苏省将对从上海、浙江等省市调入的花卉、苗木、草坪草种和运输工具及包装铺垫物进行严格检疫,并严防私自引种事件发生。
“感染方式”多种多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从脊椎与无脊椎动物、陆生与水生植物、海洋与淡水生物到动植物细菌、病毒及真菌等疫病各种类型的有害生物都有传入其中危害较大的有100余种。仅因烟粉虱、紫茎泽兰、松材线虫病等11种主要外来入侵生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多元,外来入侵生物可通过竞争和排挤作用导致入侵地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甚至物种濒危或灭绝的生态灾难。
目前,国内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有意引进。如一些个人或团体出于经济、美化环境、观赏等目的引进外来物种,以至泛滥成灾。如南美洲有一种被称为“水中狼族”的食人鱼。一些人为了赢利,不经批准擅自引进、繁殖、销售食人鱼,供人买票欣赏,以致于食人鱼在国内大范围出现。而食人鱼一旦流入某一流域或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会大量“吞食”水中的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国家已经明令查禁食人鱼。
二是无意传入。主要是随包装箱、海轮、入境旅客等携带进入国境的。比如松材线虫,最初就是进口设备时,随木制包装箱带进来的。而“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松树感染此病一个多月即可死亡。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短短10多年时间,该病已蔓延至苏、皖、粤、浙、鲁等省,造成1600万株松树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目前,松材线虫病已直接威胁国内5亿多亩松林,并危及黄山、张家界等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安全。
三是自然飘落。植物的种子随风或河流移落到别的地方,或被鸟类吃掉后带到了另一个地方。譬如,飞机草、薇甘菊等自身疯长并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恶性杂草,就是靠自然飘落等途径侵入中国的。这类害草同样每年都有给中国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普及意识全面发动
当然,许多外来物种并非成为有害的“入侵者”。譬如,小麦的原产地在中亚和近东,芝麻原产地在印度和非洲,而花生、玉米、西瓜、西红柿等蔬菜水果的原产地也不在中国。而正是这些外来的果蔬早已成为国人不可或缺的农产品。不过,一旦那些与本土环境不相匹配、不相兼容的外来物种进入,原先的“朋友”就有可能演变成可怕的“敌人”。
在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三种途径中,最值得警惕和重视的是“有意引进”。目前国内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50%是有意引进后扩散成灾的。一些单位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或是没有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引狼入室,或是未经批准非法引进外来物种。更可怕的是,一些决策者盲目相信“国外的就一定比本地的好”,不加分析地引进外来物种。例如在目前国内草坪引种、退耕还林还草中,一些地方不注意分析利用本地物种,盲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致使引进的草种疯长,埋下生态隐患。
不久前在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联合举办的“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我国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管理的国家发展策略行动框架报告》正式形成中国未来10年内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发展的总体及具体目标也由此确立。针对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将成为危害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主要因素的实际情况。专家们呼吁,必须尽快构建生态安全网,预防外来物种的入侵,清除外来物种入侵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维护生态安全。首先,建立键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林和养殖业等有意引进外来物种的监督管理,实行引进许可证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其次,建立监测预警系统。针对贸易往来频繁的国家,收集他们产品存在的病虫害、草害等资料,再分析其起源、分布、传播途径与危害程度,建立起一个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信息库。设立自上而下的层层监测网络系统,防范有害生物的侵入;再次,推广应用快速检测技术。通过生物分子学等高新技术,为社会提供快速检测外来有害生物的手段。同时,尽快出台细致的技术指南与规则,指导人们积极防治外来有害物种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