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谈判结束还有一天,代表们在论坛激烈地讨论商量对策
浙江园林网6月17日消息: 备受关注的联合国森林论坛第五次会议无果而终。在两周的会议上,各国各持所见,谈判桌上唇枪舌剑。是会议准备不充分?还是各国分歧太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此次论坛的直接参与者、国家林业局多边处处长鲁德,了解此次会议的内幕。
新闻回放:
5月16日联合国森林论坛第五次会议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300余名来自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其中包括40名林业部长,共同审议国际森林问题机制的有效性。5月25到26日是高级别部长级会议,各国林业部长们再次聚集于森林论坛,探讨机构的未来走向和国际森林问题的合作与行动。
当时计划的议题有7项:选举主席团成员;审查森林论坛的进展、今后的行动和国际森林安排的效力;制定一个有关各类森林的法律框架;加强合作和政策与方案的协调;多方利益有关者对话;高级别部长级会议及同国际组织主管的政策对话;通过论坛第五次会议的报告。
但到5月27日,大会最后一天,会议仅就论坛秘书处的地位及联合国森林论坛这一形式达成了共识。
以促进全球可持续经营为主要目标的联合国森林论坛第五次会议是本年度最受关注的国际林业合作会议。许多人认为,此次会议将会产生新的森林国际文书。
然而,会议开到5月26日,即离大会预期结束日期还剩一天,各方分歧仍在加大,很难就联合国森林的走向、是否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森林国际文书以及如何向联大关于森林问题的建议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为此,会议主席团紧急磋商,决定提请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批准,于2006年2月召开联合国森林论坛第六次会议,继续就第五次会议的决议主席案文进行讨论;同时也给各国以更长时间思考如何协调自身发展与全球义务。
这样,会议预期作出的决议和部长级声明都没有通过,大会无果而终。
其实自森林论坛于2001年首次举行以来,论坛一直朝着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经营森林法律文书的方向努力。过去4年中,各国经过4次会议协商,就森林定义、森林的经济要素、森林的社会和文化要素等多个问题的标准、术语达成共识。事实上,各集团、各国在本次会议上也都表现出共识的态势;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一反往昔观望的态度,积极参与谈判,希望能达成共同目标。
然而,最终结果与预期目标差之甚远。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利益纠纷?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会议没达成最后的一致?
预期目标过高
导致协商流产
设立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并将其写入会议议程是此次会议最为重要的一个预期目标。在大会上,欧盟为此提出三大目标:即到2015年,全球可持续经营森林面积增加一倍;全球毁林速度减少一半;同时全球的林业贫困人口也因此减少50%。
国家林业局国合司多边处处长、此次论坛中国代表团成员鲁德告诉记者,这一目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看来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社会承受力。同时鲁德说,在去年召开的联合国森林论坛特设专家会议上,欧盟并没有提出此目标。他说,突然提及这三大目标,着实有些令人措手不及。
而对一些林业大国来说,大幅度削减森林砍伐数量,可能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鲁德说,一些林业大国,林产品出口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果按照欧盟的目标,大幅度减少树木砍伐将会带来经济下滑、就业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将这三大目标写入森林国际文书的建议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鲁德说,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森林原则申明》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的经济与社会条件,决定森林可持续经营道路。因此,在本次大会上,这一国际法律条款成为一些国家的有力武器。
四大集团利益各异
在国际森林问题上,存在4个政治集团:以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集团,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七十七国集团,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太平洋岛屿国家集团及美、日、加组成的联盟。
鲁德说,由于欧盟国家经济发达,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强,加之欧洲国家对木材的消耗不大,因此欧盟非常支持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森林国际文书,以打击非法砍伐木材。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在此问题上一贯持积极态度,此次也不例外。美国由于是森林论坛最大的捐赠国,每年承担森林论坛40%的开销,如果国际森林文书成效,在未来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中将承当更多的经费。为此,美国在支持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同时,重点强调加强区域合作。
可此次会议上,七十七国集团却出现了内部分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受到极大削弱。鲁德说,在今年的会议上,七十七国集团分裂为非洲、南美洲、中立国家、观望国家等4个小集团,在会议上各自为战,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声音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