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五一黄金周旅游 证景点涨价三大说辞

2005年05月06日 14:17新华社周国洪

    浙江园林网5月6日消息: 五一黄金周到来前夕,从故宫、长城,到张家界、九寨沟,众多著名旅游景点竞相摆出种种理由,提出门票涨价动议。然而黄金周旅游消费的现实却表明:“涨价是为了限制客流”“涨价主要针对外地游客”“优惠年卡能保护本地游客利益”等三大涨价说辞,均不能成立。 
     
    张家界涨价了,“减压”目标落空了
    
    “还好,五一节没涨价。”南京一堂广告公司业务部经理王军在带队赴京旅游前,得知北京故宫等景点五一期间暂未涨价,松了一口气。“不过,就算涨到一千块钱一张门票,故宫也是要进的。公司每年都要组织重点客户去北京,去了北京当然一定要游故宫、长城。”
    
    像王军这样“硬着头皮也要玩”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从4月16日起,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开始执行新的门票价格,每张门票价格从158元上调至245元。张家界市有关部门解释说,这是为了“运用价格杠杆来控制客流量、减少游客带给世界遗产的破坏。”然而据统计,张家界门票涨价当日,购票游客总计3584人,与2004年同期相比,游客人数仍在增长。
    
    近日,全国假日办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5月2日,张家界共接待游客4.2万人次,同比增长0.81%。5月4日,张家界各景点接待游客10.6万人次,虽然比去年略有降低,但宾馆饭店客房出租率、旅馆招待所客房出租率均高于去年,说明客流量仍在攀升。
     
    客流量与票价同时上涨,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黄山、南京明孝陵等地。
    
    2002年黄山门票由80元调整到现在的130元。黄山管理部门公布的数字表明,2002年游客数为135.4万人,2003年为103.8万人,2004年为160.2万人,如果忽略2003年非典的影响,在那次涨价后,近六成的票价涨幅也并未达到“限制超负荷参观客流”的初衷――然而,在日前黄山提出的新一轮涨价方案中,“涨价是为了限制客流”却再次成为最“有力”的理由。
    
    南京明孝陵去年涨价以来,游客量同样在屡创新高。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著名的区域旅游规划专家吴必虎认为,价高不一定能限制客流量,就像长城、故宫,都是外地人来京游览的首选,人家坐飞机火车已经花了几百上千元了,门票就是涨到100元他们还是会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指出,一种物品如果缺乏替代品,则该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相对较弱,也就是说,该物品缺乏价格弹性。
    
    张家界、黄山都是无可替代的稀缺旅游资源,价格弹性相对较弱。事实证明,对这类资源动用价格杠杆,以达到“利用涨价来限制超负荷的参观客流”的目的,只能是缘木求鱼,而景点单位或所在地区真金白银的收益,却早已丁当落袋。 
     
    当地景点涨价当地人也在埋单
    
    2004年4月1日,“申遗”成功的南京明孝陵门票从15元/张上涨到50元/张,当时,有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根据近年来明孝陵景区客流量统计,90%的客流来自于外省市。涨价后本地游客可使用超低价发行的优惠年卡。”换句话说,涨价将主要由外地人埋单。
    
    然而5月5日上午11时40分至11时50分,记者在明孝陵景区售票处窗前看到,十分钟内,有17个批次的散客旅游者购票,经询问,其中有8个批次是由南京人埋单。一位花了300元,购买了6张张门票的南京市民说:“票价高,当然有压力,可是外地的亲戚来了,总不能让人家掏钱买票来看我们南京的景点吧。”
    
    记者随即询问几位南京朋友,答案惊人地相似:他们每人每年都要陪同外地来的亲戚、朋友,游览明孝陵、中山陵一次到两次,景点门票都是由他们尽“地主之谊”。
    
    江苏省一家事业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反映,近年来明孝陵票价涨了,中山陵门票也从15元涨到25元、40元,“兄弟省市对口单位到了南京,这些景点都得去,门票都由我们买。票价涨了,单位的接待费用也水涨船高,好在我们是事业单位,要是小公司,早就不堪重负了。”
    
    也许我们无从得知,在近年来不断升温的自助游、散客游中,究竟有多少涨价门票是在由当地人埋单?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涨价主要针对外地游客”的说辞下,一个个景点涨价方案,得以在主要由当地人组成的听证会上顺利过关。 
     
    景点年票:看似各自为营,实为各个击破
    
    五一期间,南京某高校青年教师吴岳在朋友圈里组织了一场“家庭游”。“我们一共三个家庭、9口人,到苏州玩了两天,四个园林的门票就花了1530元。如果是在去年五一黄金周,同样是到这四个园,只要花720元。”
    
    去年6月,拙政园、留园等苏州市十大景点涨价,拙政园五一、十一旺季门票从原来的30元/张,涨为70元/张。在有关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负责人强调:“调整园林门票旨在利用价格杠杆,控制入园人数,从而达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他同时强调:“园林调价后,不会让市民利益受到影响,以前针对年龄在70岁以上的市民免费入园的优惠政策不变;并将取消园林月票,首次推出120元/张的年票,与单月门票相比,市民享受空间更大,使用更方便。”
    
    “用年票保护当地人,用涨价对付外地人,苏州的这种做法,其实是跟我们南京学的。”酷爱旅游的吴岳翻出一张有些泛黄的南京媒体剪报。
    
    这篇报道称,在南京市物价局召开的明孝陵门票涨价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人士指出:“通过这次价格调整将使明孝陵和国内同等景区的门票比价关系趋于合理,并适当控制人流,有利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同时,“南京市将继续发行面向市民的《中山风景区优惠年卡》,本市中小学生团体实行半票优惠”。
    
    “问题是,‘当地人’不可能永远只在当地‘旅游’吧?”吴岳说,“全国的旅游是一个不可割裂的市场。去年苏州、南京用年票制让‘当地人’为景点涨价投了赞成票,今年北京又在如法炮制。然而就在‘当地人’以为年票制能够保护自身利益的时候,年票制实际上已成为各地各个击破、竞相涨价的障眼法。”
    
    看似各自为营、以维护“当地人”利益为出发点的年票制,其实为景点涨价打开了方便之门。当这种涨价“技巧”被越来越多的景点所“克隆”,“当地人”的总体利益最终都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