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5月27日消息: 作为我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关键区域,以及重要的商品木材来源地,青藏高原正承受着原始森林在过去几十年过量采伐带来的苦果:气候恶化,土壤环境恶化,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发生根本变化。科学家呼吁,应采取措施,加快恢复青藏高原森林,还青藏高原本来的生态面貌。
青藏高原的森林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东南部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和源头区,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米至4100米的地带,是我国关键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核心区。作为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青藏高原森林一直是我国过去50年来重要的商品木材来源。由于长期过量采伐,导致区域森林急剧缩减,目前该区域森林消失面积已占区域森林面积的50%至60%。
科学家对四川一个林场连续两年的监测发现,采伐改变了林地环境状况,导致采伐迹地地表环境严重退化,突出表现在:与原始森林地表相比,迹地地表微气候环境中大气温湿度变幅增大,风力加大,直射光增多,地表光照增强,土壤蒸发量增大,微环境“干旱化”明显;地表与地下土壤环境温度变幅增大,土壤持水能力衰退,趋向干旱化,肥力衰退;迹地地表土壤与微气候环境退化,导致适应林下稳定的阴、湿环境的植物种类的衰退,大量阳性植物侵入和种群扩大,迅速占据了采伐迹地环境空间,虽然物种数量变化不大,但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发生了根本变化。
科学家指出,虽然过去50年我国从未停止过人工造林和森林恢复,但由于该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森林破坏的严重性,有限的人工造林和森林恢复远远不能改变区域森林资源急剧衰减的事实。
专家们认为,森林恢复重建艰巨而长期,在青藏高原林区尤其如此。因此,森林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因地制宜和针对性上。在造林初期,为杜绝人为活动的破坏,封山育林成为青藏高原森林恢复重建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保障。
专家还建议,管理上也需采取措施:从体制上理顺森工企业、地方小采企业、地方林业管理部门等“多头”、多部门管理、作业的混乱局面;根据新的林业发展形势,完善和修订国家和地方林业政策;强化林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培训和提高林业职工技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