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4月22日消息: 植树造林要讲气流科学,敦煌千年古泉为实例,造林不当堵塞气口,险遭淹没……
造林风水法不当,林屏气阻沙塌方。
千年古泉险消亡,好事变坏引惊惶。
最近,有朋友从敦煌回来,再次与我讲起月牙泉被沙掩遗憾之事,并带回照片请我分析。我把1999年9月23日拍的照片与这次照片对比后,绘出以下气流简图与朋友们探讨。
四面沙山环绕的敦煌月牙泉历经两千余年未被流沙掩埋,这个千古奇观的形成,是泉与沙不断取得平衡的良性作用使然。但经植树造林以后,破坏了平衡,造成环境反而恶化,流沙下移,势有掩埋月牙泉的危险。原因何在?
月牙泉地处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因其形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成为古今名胜,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但进入70年代以来,泉周围沙山变形,南山北坡和北山南坡正在下滑,山体向泉心移动,东西风口也在抬高,景区环境日益恶化。
月牙泉有被埋没的危险。为此,1990年敦煌市委、市政府邀请治沙专家进驻月牙泉。经过两冬春风季的观察研究发现,月牙泉被夹在两座沙山之间,沙山高度100米以上,最高处达170米,南山北坡与北山南坡一凸一凹,从而形成月牙形泉面。泉区小地形限定的风运动很奇特。泉外无论刮什么风向的风,经谷口进入泉区后,都被地形加速,然后形成东(西)、南、北三股风,沿着水域向两侧山坡作离心上旋吹动。把流动砂从山坡下往上扬,抛向山峰的背侧。从而自然平衡下滑的流砂、泉、沙得以千年共生。经观测研究,治沙专家终于找到了原因,造成南、北沙山向中间移动的原因是人为改变环境造成的。60年代的好心人们在改造沙山环境时大面积植树造林,将杨树林环丘植造,环栽到鸣沙山坡脚处。这本是常规的治沙措施。但在此地形地势的气流格局中,却起了反作用。不但对百米沙山未起固沙或前拉作用,反而使月牙泉赖以存在的东西风口(即风水学上所说的“气口”)受阻而逐渐增高。又因连锁反应,使四周山体变形,加之大面积林木蒸发耗水,使泉水位逐渐下降。水面的缩小又降低泉风的上升力。使回落的流沙难以完全回升到原位。破坏了泉与沙的共生和平衡状态。植树造林是好事,但如不察地理的气流科学,
盲目栽植,则也会好事变坏事。
编后:此案例教训尤深!植树造林是改造生态环境的重要国策,但是要讲究章法和注重风水科学,否则,会事与愿违,破坏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