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巍巍大山 争分夺秒抢救库区珍稀植物(图)

2005年12月12日 10:32楚天金报刘蔚丹 蒋厚泉 刘颖 王莹


移栽成功的宜昌黄杨


丰都车前


荷叶铁线蕨

    浙江园林网12月12日消息: 1994年,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水电工程开工建设,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库区珍稀植物的保护工作。
    
    弹指间11年过去了,三峡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啧啧称叹的奇迹。那么,这些令人牵挂的珍稀植物的现状如何?记者在坐落于武汉东湖之滨、磨山南麓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欣喜地看到,这些珍贵的物种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先于三峡工程的施工,顺利地“移民”到武汉,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家族。
    
    珍稀物种频频告急
    
    植物保护争分夺秒
    
    由于人类无计划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植物资源,致使许多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据估计,全世界有五六万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复得。而且,一个物种的消失,常导致另外十至三十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地域辽阔,植物资源丰富的我国,目前有三千多种植物处于受威胁或濒临绝灭的境地。为保护生态平衡,我国相继建立了400多个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存那些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同时在不同地区的植物园、树木园、种植园内,迁地保存并繁殖了部分珍稀濒危植物。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承担着华中地区濒危珍稀植物保护的主要工作。三峡库区是其重点研究地区之一。50多年来,该园一直进行着三峡库区植物种类、生境特点、分布范围、生长状况、受威胁情况等方面的摸底调查,掌握了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有植物6388种,其中珍稀植物47种,库区特有植物37种。三峡工程对植物的影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影响,如淹没导致植物湮灭或物种消失;二是间接影响,如城镇建设、道路修建、移民的二次开发等,对植物的生长甚至生存带来不利影响。
    
    科考工作险象环生
    
    艰辛成就植物伯乐
    
    所谓珍稀濒危植物“克隆”,正式名称是“三峡库区珍稀植物引种栽培与回归大自然研究”。它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承担的一系列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项目的总称。摸清家底,是保护工作的第一个环节。
    
    每年春秋长江的枯水季节是植物考察的旺季。沿长江两岸,蜿蜒曲折的水路是工作人员的必走之道。武汉植物园濒危植物研究所吴金清博士,给记者讲述了科考过程中的惊险历程。
    
    由于要尽量地贴近江水两岸的悬崖峭壁进行植物调查和取样,在考察淹没于水位下的植物时,坐木船是最经济、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而简易木船的危险性也很大,往往一阵风浪就可以将其掀翻。一次,一艘千吨巨轮行驶时打出的浪,差点打沉木船。船里进水淹没了科考人员的双脚,大家惊慌失措,使得木船颠簸得更加厉害。幸亏经验丰富的船家大喊镇静才稳住了阵脚。
    
    三峡库区地处川东、鄂西,崎岖的山路也给科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000年隆冬,吴金清带领3名科考人员到巴东堆子乡引种。由于山路狭窄,只有农用车才能去,在出山的路上,农用车一路颠簸,在一个转角处,突然轰的一下倒在了崖壁上。大家下车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农用车靠内的后轮跑掉了,外侧就是万丈深渊……
    
    科考人员告诉记者,考察多是坐着当地人称为“蹦蹦车”的三轮车进山的,有的山路蜿蜒让你根本无法看到前面的路况,在转弯处与对面来车相撞的事故已经出现了好几次。每坐一次“蹦蹦车”,全身的骨架就要散一次,身上、头上全都是灰。
    
    为了接近原始的生态环境,科考人员必须背着厚厚的专业书籍,拿着挖苗工具,徒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考察。上陡坡,趟河水,从清晨到深夜,一走就是一天。山里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有时遇上大雪封山,科考人员在与世隔绝的深山里,一呆就是数月。
[分页]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基本完成了对三峡库区生态多样性的科考调查工作,对植物种类、生境特点、分布范围、生长状况、受威胁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彻底调查,掌握了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其中200多种被作为国家级保护植物编入“中国红皮书”。
    
    植物引种一路艰辛
    
    执著方为真心英雄
    
    摸清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家底后,武汉植物园随即展开了抢救性保护工作。据植物园科研人员介绍,设施保存(选用低温保存和离体保存对某些植物进行长期保存)、植物园迁地保育、野外迁地保育、就地保育是他们采取的四种主要保护措施。
    
    在植物园迁地保育工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引种。为引种,近几年他们几乎踏遍了我国中西部所有的省市自治区。
    
    引种的地方一般都是偏远山区,像湖北省的利川、竹溪、神农架、星斗山、七姊妹山、五峰后河等地,交通、生活、工作条件很差。
    
    山区气候变化大,难得碰到连续几天的晴天。天刚蒙蒙亮,引种人员就要出发,为了节约时间,他们中午在山上啃冷馒头、饼干或面包,喝冷水,有时干脆喝山中的溪水。在野外工作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很多危险,山高路险不说,时常还会碰到毒蛇和野猪等动物的威胁,抓苔藓时如果不小心,甚至还会将一条颜色十分相似的蛇抓在手里!
    
    白天忙碌了一天,很晚才能回住地。所谓的住地,很多时候就是山区农民的家里,随便吃点土豆煮大白菜后,就赶紧整理野外采集的数据与处理采挖的苗木,一般干到深夜12点甚至是次日凌晨一两点。在山区,老鼠多得超乎想象,晚上为了争夺粮食打起架来唧唧直叫,吵得人难以入睡。它们有时甚至会爬到人脸上,钻进被子里来。胆小的队员常会吓得睡不着。
    
    三峡库区宜昌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与濒危植物生长环境极为相似。1998年冬天,为了将30余种3000株三峡濒危植物转移到这里,三名科考人员冒着寒冷,在利于植物生长的阴湿地带连续工作近3个月。待种苗都种好的时候,工作人员的手脚脸都冻烂了。
    
    据引种人员介绍,濒危植物数目少,而且娇气,在寻找和挖掘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每一株种苗都必须用活体的苔藓包裹保存。在引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为了将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还要当搬运工。从江底到大路上,千余级陡峭的石阶,科考人员要来回爬几趟,冬天刺骨的寒风像快刀一样刮得他们脸嘴流血。
    
    在山路上开车,遭遇车祸也是家常便饭。山里常有手机信号覆盖不到的地方,通讯不畅常常令家人担心。
    
    尽管如此,引种队员们认为这样的付出值得,他们笑着告诉记者,我们植物园正在打造华中珍稀濒危植物的“救生艇”,干“救生员”哪有不辛苦的?!
    
    迁地保育成绩斐然
    
    园区生态蔚为大观
    
    经多年努力,目前武汉植物园已保存中国特有植物912种,珍稀濒危植物272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210种,省级保护植物62种;国家级保护植物中,一级保护植物34种,二级保护植物142种,三级保护植物34种。
    
    该园已在2005年前建成了三峡珍稀植物专类园、三峡特有植物专类园、华中古老孑遗珍稀濒危植物专类园、华中特有植物专类园、中国特有属植物专类园和竹园等6大专类园,实现了保存中国特有植物1000种、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320种、竹类100种的目标。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国家一级濒危保护植物中,有大家熟知的银杏、红豆杉、水杉、伯乐树、珙桐等。
    
    武汉植物园三峡消涨带植物群落景观也由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