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扮靓百姓家 西宁花卉业发展异军突起

2005年10月26日 13:25西海商报王英桂

    浙江园林网10月26日消息: “十五”期间,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鲜花逐渐由原先的奢侈品转而进入寻常百姓家,并成为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此省城花卉业开始登堂入室,并获得长足发展。

    如今,杜鹃、龙胆、报春、绿绒蒿等具有耐寒、耐旱、耐水湿特点的观赏植物及大量从外地引进的适种花卉,为市民生活增添情趣的同时,每年可创产值五千余万元。

    花卉装点市民生活

    10月24日,记者在西宁市城西区盐湖巷早市上见到了正在挑选鲜花的张大妈,她说:“前些年,家里从来没买过鲜切花,从郊区田间地头采来的大把野花成了一家人对生活的最好寄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买几枝花也费不了几个钱。虽然家里养了翠菊等盆花,但还是会经常从市场上买一些鲜切花插在家里,图个好心情。”据在此处卖花的一名妇女介绍,不少市民来逛早市的目的就是买鲜花,因此每天早市上,她仅靠卖花就可以收入二百多元。

    “十五”以前,走亲访友、看望病人,市民总是选择购买水果、点心和滋补品等实惠的商品,鲜花则被看做娇艳而毫无用处的商品被冷落一旁,只有在情人节,市民才会奢侈一把,但也多是购买单支的玫瑰。现在,鲜花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市民主要的消费品之一。如今,省城的大街小巷都开有鲜花店,鲜花小贩推着手推车走遍了街头巷尾。

    据不完全统计,西宁市现有的60家花卉生产企业,每年可创产值5000万元以上,另有各种花店100多家,年销售额约50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在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内最大的省级木本种苗生产基地———青海省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已于今年初顺利投产,一流的生产设备创造出的高品质花卉,已在省内外花市供不应求。

    花卉已成省城亮点

    据西宁市花卉产业协会高级工程师王清萍介绍,早在1989年至1996年间,西宁市的花卉业一直处于起步阶段,大丽花、唐菖蒲、百合、康乃馨、非洲菊、玫瑰等鲜切花的行业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外并没有形成销售市场。直到1999年,西宁市的花卉产业才真正步入大力发展阶段。

    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西宁市目前共有各种植物1140种,鲜切花类、球根类、宿根类、草本类、盆花类、花灌木类等516个花卉品种。其中,鲜切花主要有切花百合、切花非洲菊、满天星、月季、切花玫瑰等;球根类主要有荷兰菊、萱草、芍药、大丽花等。很多品种的花卉产品还远销北京、西安、沈阳等大中城市,深受顾客好评。

    另据西宁市花卉产业协会及西宁市园林部门有关人员表示,自2001年开始,西宁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举办一届郁金香节,达到了以花为媒,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推介青海的目的。

    下一步,西宁市将充分利用青海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在西宁市区发展优质鲜切花的周年生产、夏花和高档盆花的规模化生产;在大通、湟中、湟源三县发展冷凉球根花卉种球繁育,开展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研究,为拓宽花卉市场和城市园林绿化提供新的产品,并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加快产地市场建设和外部市场培育,努力实现花卉业发展的“四化”,即传统名花国际化、世界名花国产化、野生花卉引种驯化、花卉经营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