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10月17日消息: “十一”长假,大连的李先生带着家人,再次回到盘锦,回到他曾经插队的地方。金色的稻田,仿佛是一张硕大无比的地毯,让家人兴奋不已。但更令李先生激动的,却是那路边、田边、村屯郁郁葱葱的已开始洒落下树的浓密绿荫。
“这里是海退之地,盐碱严重,插队的时候这里几乎没有树,5年前和同学们聚会时这里的树还非常的少”,李先生感慨,“真想不到,几年不见,盘锦竟然有了这么多的树,林业生态建设搞得这么好!”
科技造林重金换绿
沧海桑田,盘锦市为退海冲积平原,多水无山,地势平坦。在李先生的记忆中,这里的土地,表层泛着碱花;田间劳动,纱巾、风镜是许多人的“劳动保护”。为了减轻风灾,保护农田,当地的农民、农工和知青们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力植树造林。但是,土质严重的盐碱化,使宜林程度极差。“年年栽苗,力气没少下,可一片也活不了几棵树”。
几年前,盘锦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和率先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更高目标中,把生态建设放在了首位。该市制定了加快林业工作进程的倍增和跨越式发展计划,“十五”期间,政府对造林绿化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全市累计投入绿化资金大约1亿元,其中市本级就近5000万元。
为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留一片,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按照造林标准和技术规程严格把关。在苗木供应上,采取政府采购的办法,对市里投资的重点工程统一供苗,保证用I、II级苗造林;在栽植技术上,坚持先搞设计后造林,坚决按设计施工,积极推行专业队伍造林;在林业技术应用上,积极推广ABT生根粉、药剂除草等科技成果。大洼县新立镇采取大坑、客土、泥浆、拌粪等技术造林,有效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新机制添新活力
盘山县坝墙子镇姜家村、大洼县二界沟镇曾家村竞争承包、招投标的探索,使村屯绿化的标准、档次、质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在试点村成功的基础上,盘锦对市级重点村屯绿化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及绿色通道工程,全部采用了竞争承包、招投标等多种市场运作的办法:实行苗木、责任、利益相统一的驱动机制,市里投入的扶持资金暂不下拨,由承包人垫付资金按设计绿化,每年8至10月份市里将进行检查验收,只有成活率达到85%以上才能兑现,当年达不到标准次年自己出同类规格苗木补植成功的,第二年给予兑现。
在竞争承包的过程中,在各种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优先安排国有场圃、乡镇林业站和林业龙头企业,推行林业专业队伍造林。
盘山县胡家镇红星村今年已经实现了全面绿化。目前,该村已经拥有垂榆、馒头柳、五角枫等乔木5000余株,锦带、连翘等花灌木近4000株。空闲隙地见缝植绿,使全村绿化乔、灌、花、草相搭配,宅院、道路、景点相交融。红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
织就精品生态网
“这几年,盘锦的风小了不少”,盘锦人说,“这与树多了有直接的关系!”
针对当地的实际,盘锦造林通过绿色通道、村屯绿化、社会群众造林等重点工程,逐步构建起了南防风,北防沙,点线面相交织,带网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鲜花处处,杨柳成行。近年来,盘锦以市区外环路、305国道、大盘线、中新线、盘营路、秦沈客运专线、沈山高速公路等几条国省干道为重点,全面开展绿色通道建设。目前,该市境内的大型国省干道均已绿化完毕,秦沈客运专线两侧、境内的大型河流也基本实现了绿化。
村在林中,人在绿中。村屯生态建设,是农村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工作的重点,盘锦每年对重点扶持的村屯绿化工作都给予一定数量的苗木和工程费补助。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盘锦涌现出了以大洼县二界沟镇曾家村、盘山县坝墙子镇姜家村、高升镇边东村、胡家镇红星村等为代表的新型村屯绿化及生态建设典型单位。
退耕还林,见缝插绿。采取政策引导、利益驱动的市场机制,盘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利用现有的三级渠系、三级道路、空闲隙地,拾遗补缺,见缝植树,填补断档,完善农田林网,提高综合防护效能。从2003年起,全市在“远、高、漏”等沙化较重地区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8万亩,还林合格率达92%。从2000年至今,盘锦造林面积达17.3万亩,占现有林总面积的69.2%。目前,全市有林地总面积达到2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上升到了平原地区少见的8.2%。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用材林、经济林、村屯绿化为补充,点、线、面相交织,带、网、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有效地庇护了百万亩良田,改善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