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部,全域面积1455平方公里,是北京的重要生态涵养区和自然保护区域,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首都北京的最高峰位于门头沟境内东灵山,海拔2303米;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17平方公里,是首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母亲河永定河流经北京170公里,其中102公里位于门头沟,占北京段60%,尤其是近百公里的山峡段全部纳入了一级水源保护区。
门头沟区是首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护首都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门头沟区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切实以严格有力司法守护好绿水青山,是门头沟区推进生态立区战略的重要举措。2022年至2024年,门头沟法院共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63件,为筑牢首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近年来,门头沟法院坚决扛牢守山护林保水司法职责,将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作为裁判的重要因素予以考量,稳妥审理涉新一轮百万亩造林、林权争议等民事行政纠纷,共100余件。
快速执结并腾退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办公场地案,助力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工作。以调解方式审结门头沟区首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非法采矿案件,促进生态修复工作快速有序推进,该案入选北京法院“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典型案例。
为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门头沟法院邀请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环资政策研究所专家与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园林绿化局就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工作进行研讨,为国道109新线建成后生态廊道建设、生物保育监测等提供专家智库意见。
严厉打击非法狩猎、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对25起野生动物犯罪案件、30余名犯罪分子判处刑罚。同时,与百花山保护区管理处签订《百花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共建协议》,建立百花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门头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自然城市”平台贡献法治力量。
围绕全区“生态优势加速释放”发展规划,在山水林田湖草沙、“迎豹回家”计划等方面加强一体化保护,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联动,构建对林地、草地、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的全方位、多层次司法保护体系。
联合房山、怀来等京冀4家法院共同签订《永定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跨域司法保护协作协议》,建立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完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案件协作等平台,推动永定河治理由一域审理向全域治理迈进。联合门头沟区检察院及多家行政机关推动制定《门头沟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管理办法》,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收取、管理、使用提供规范路径。
建立健全绿色服务保障合作机制,与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文旅局协同联动,重点会商废弃矿山修复、西峰寺沟上游综合治理、永定河沿线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推进过程中引发的矛盾纠纷。制定出台《关于为实现门头沟区现代化生态新区绿色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全院13个部门精准对接全区9镇4街,及时回应环境司法需求。
创新推出“数智枫景”法治地图云平台,打造生态环境、法治政府、平安社会等五大司法场景,具备矛盾纠纷精准预警、数助决策、协同联动三大功能,对全区各镇街矛盾纠纷状况进行“精准画像”。
针对区域发展特征及发展现状,门头沟法院发布《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法律风险防控指南》,立足林木草地、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保护,依托辖区经济发展重点,针对不同行业固有特点,系统梳理产业开发、公共设施建设、旅游休闲观光等七大方面22类环境保护风险,实现环境纠纷“预防在小、解决在前”。
与此同时,致力于营造良好环境法治氛围,在重点生态保育区域挂牌“普法驿站”,推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普法评书等生态环境法治文艺作品,制作生物多样性法治保护等特色化普法宣传手册。积极开展以案释法,通过巡回审判方式公开宣判非法狩猎罪等典型案例,依托党群司法服务站在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专题案例课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阐释“小案件大道理”,提升山区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