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与沙的较量旷日持久。这场人沙较量中,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用汗水和信念在巴州大地筑起绿色长城,用平凡之躯书写着沙海英雄壮歌。
2024年,巴州累计完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规划治理任务397.06万亩,超计划完成250.99万亩,全州沙化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绿洲生态系统持续改善,沙尘天气持续减少。
日前,记者深入巴州库尔勒市、且末县、和静县,见证这场持久战中“绿进沙退”的传奇故事。
王成帮 张萌摄
春日的库尔勒市孔雀河面,成群大天鹅嬉戏,微风吹过,岸边柳树摇曳着身姿,撑起片片绿荫。这些柳树抗旱性强、病虫害少,是退役军人王成帮成功培育的,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成帮柳”。
在“成帮柳”苗圃基地,记者见到了这位身穿军装、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王成帮的妻子张春英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穿着同样的军装到苗圃看树,即使病痛缠身也风雨无阻。用他的话说:“我活着就好好抚育它们,死后也要把我的骨灰埋在一棵树下,看着它们生长。”
王成帮的造林事业长达60年之久。1956年,20岁的他从老家甘肃张掖踏上了驻守边疆的旅程。当时的新疆黄沙滚滚,石头被大风刮着跑,一片片荒芜的沙漠戈壁令他至今记忆犹新。在部队期间,王成帮和战友们就在沙漠戈壁栽下许多树。退休后,他来到库尔勒市。风沙侵袭严重影响当地正常生活,他下定决心搞绿化,与漫天黄沙抗争到底。
偶然一天,他发现了一棵与众不同的柳树,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其树干依旧保持绿色。经验告诉他,这种树一定适合干旱缺水的库尔勒。他请教多位园林绿化专家也未能得知树名。在库尔勒市园林局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在苗圃开展培育试验。从第一代1棵,到第四代2000棵,终获成功。
“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就是要为党和人民服务。种这些树我不图回报,也一分钱不要。谁有需要谁来挖走,只要能种到需要它的地方茁壮生长,就是我最大的希望。”王成帮说。
如今,“成帮柳”成为巴州地区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树种,遍布库尔勒市并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标志。“成帮柳”苗圃基地也成了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劳动实践及综合实践主题教育基地。在王成帮的带动下,来自学校、部队、社区、政府机关等的志愿者自发加入绿化行动中,为梨城增添更多绿色。
从库尔勒市继续出发,前往和静县的付志周防沙治沙造林区,付国喜带领记者在父亲付志周建设的杨树防护林带查看树木生长情况。
付志周的二儿子付国喜 张萌摄
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河子,如今被一排排笔直挺拔的杨树所取代,34公里绿色屏障有效保护了村庄和农田。
付国喜告诉记者:“40多年来,父亲和母亲在沙漠种植了80万棵树,治理了1.2万亩沙化地,保护耕地15.8万亩。同时,带动和静县多个村300多户村民加入种树队伍,在沙河子附近形成了34公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廊。”
2024年,付志周去世后,付国喜接过了植树造林的接力棒。“父亲那会儿种树很苦,全靠人工。现在有了推土机和喷灌系统,效率高,也轻松。我也终于明白了父亲那时说的话:种树就相当于把钱存进‘绿色银行’,以后就会看到好处了。”在这个春天,付国喜栽种了1.5万棵青杨,离父亲种100万棵树的目标更近了一步,这道绿色屏障也更加稳固。
“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出现在库尔勒市、和静县,也出现在且末县。
且末县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风沙频繁、极度干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沙化土地占全县土地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自1998年起,为阻挡沙漠对且末绿洲的侵袭,且末县成立了防沙治沙工作站,在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漠边缘实施防沙治沙工程。
帕提古丽·亚森 新疆林草局供图
“有一年春季,我们正在栽树,沙尘暴突然来袭,我们只能头对头蹲成一圈。沙尘暴过后,刚栽好的1万亩梭梭树苗被刮走了一大半。”帕提古丽·亚森是防沙治沙工作站首批护林员,23岁就来到这片黄沙之地治沙。在她的记忆里,曾经由于沙漠不断侵袭,人们被迫搬迁。
经过20余年的艰难治沙历程,绿意覆盖了黄沙,在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漠建成了一条东西宽1—7公里不等、南北长23公里的生态长廊,有效阻止了沙漠由东向西移动侵蚀绿洲,区域小气候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且末县气象数据显示,沙尘天数从2022年开始逐年减少,其中浮尘、沙尘暴天数减少较为明显,秋冬季沙尘天气较历年相对减少更加明显。2024年10月至12月,仅出现1次沙尘天气,今年1月至3月,沙尘天数为近5年来最少。
“你看这是我们2020年栽的树苗,现在都快和我一样高了。”帕提古丽·亚森指着一旁的树苗对记者说道,昔日的黄沙正在被绿色装点。
在且末,已有超过150万人次参与防沙治沙工作。其中,还有一支老兵治沙队。5位退伍军人坚定“无论如何也要把树种起来”的信念,签订为期30年的治沙合同,一头扎进沙漠,与风沙较量。
在且末县河东治沙基地,记者见到了老兵治沙队创始人田来群和队长田野。
田野向记者介绍:“自成立以来,我们先后投入2300万元,在基地种植了梭梭、胡杨、四翅滨藜等500余万株,并在林下接种肉苁蓉,让1.1万亩沙漠披上绿装。去年我们收获新鲜肉苁蓉650吨、产值600万元,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赢。”
老兵治沙队 新疆林草局供图
近年来,随着肉苁蓉种植技术成熟,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为避免市场风险,老兵治沙队转型发展,文冠果是下一个目标。
文冠果有“铁杆庄稼”的美誉,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木本油料树,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能力,适合在沙漠等恶劣环境中种植。
“树苗在种植前,先在加入生根剂的水中泡一下,既能保湿,还能促进根部生长,提高成活率。我们尝试密植,有助于增加产量。”田来群说,在新疆沙漠种植文冠果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创业初期,他们试种过文冠果,虽未形成收益,但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二次再战,他们有信心成功。
挥别田来群和田野,坐上大巴车,窗外挺立的梭梭、文冠果等如士兵般驻守在大漠。这片曾经被黄沙笼罩的土地,因为有一代代治沙人的接续奋斗,新的绿色在延伸,新的希望在成长,终将绘就生生不息的绿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