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一株株附生于树干上的石斛兰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曲径通幽处,各色兰花争相绽放,暗香浮动。4月15日,一场以“探秘自然之兰,对话濒危植物背后的守护者”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带领全国观众云游版纳植物园2025年兰花展,探索野生兰花的生存、保育和科研故事,一起守护自然界的“植物精灵”。
本次直播活动由国家林草局野生动物保护监测中心、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联合主办,国家林草局宣传中心指导。通过中国国家公园抖音号、中国绿色时报抖音号、绿色中国网络电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抖音号和视频号平台的同步直播,不仅呈现了一场兰花视觉盛宴,更传递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使命。
展示自然之兰
跟随镜头步入石斛展厅,100多种石斛属植物成为焦点。展区以树皮、岩石为基质,生动还原了附生兰的空中家园。
霍山石斛。莫海波摄
石斛属植物是兰科四大属之一,大概有1600种,种类非常丰富。如耳熟能详的铁皮石斛、鼓槌石斛,颜值很高的金钗石斛、棒节石斛,它们不仅是珍稀物种,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及观赏价值。也因此,其野外种群受到严重威胁。“石斛属植物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大家在野外见到后千万不要采挖,爱它就让它自由生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兰花保育专家王晓静呼吁大家以文明方式关爱野生兰花。
为了让更多人知兰爱兰护兰,自2013年起,每年傣历新年之际,版纳植物园都会举办“自然之兰”兰花展,至今已持续十二届。今年的兰花展以“自然之兰 大自然的馈赠”为主题,设置了十大特色展区,包括“石斛属保护与利用专题展区”“傣兰之乡”“兰谱华章”等,集中展示全球200余种珍稀兰花。展览还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生境、科普展板和互动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兰花的生存智慧。
探秘兰花多样性
来到兰花多样性展厅,宛如踏入自然精心打造的兰花秘境。形态各异的兰花美不胜收。
兰科是植物界最庞大的家族之一,全球约有2.5万—2.7万种。我国目前有记载的兰科植物1800多种,其中云南就有1000多种,而西双版纳更是兰花多样性的天然宝库。
公众在观展、拍照留念。莫海波摄
展区的兰科家族系统树展板展示了兰花种类的多样性,可以看到整个兰科从基部到顶部共有5个亚科,分别是拟兰亚科、香荚兰亚科、杓兰亚科、兰亚科和树兰亚科。兰花展还通过展示地生、附生、腐生三类兰花,展现其从寒带到热带的惊人适应力和独特的生存智慧。
在“兜兰之谜”展区,兜兰独特的拖鞋状唇瓣引发观众好奇。“唇瓣会让昆虫误以为是装满花蜜的兜袋,实则是空的。在昆虫掉落进唇瓣后,会沿着由唇瓣和合蕊柱构成的传粉通道往外爬,从而精确实现异花传粉。”王晓静以杏黄兜兰为例,生动讲解其精巧的传粉机制。
兜兰家族的欺骗性传粉机制,实则是其适应自然、延续种群的生存智慧。
守护兰之美好
在兰花展入口“傣乡兰苑”景观处,一株株傣家村民栽植的兰花优雅绽放,展示了傣家人庭院种植兰花的场景。这背后藏着一个动人的双向守护故事。
每年兰展期间,版纳植物园会向周边村寨赠送自主培育的兰花幼苗,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并鼓励村民将种植的兰花带回参展评比。这一举措旨在推动村民从“兰花采集者”向“兰花保护者”转变。如今,不少村寨庭院中,鼓槌石斛、万代兰等附生于果树之上,与傣族传统建筑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傣兰文化景观。版纳植物园与傣族村民对兰科植物的双向守护成就了一段保护佳话。
棒节石斛。莫海波摄
据王晓静介绍,西双版纳481种野生兰科植物中,有一多半处于受威胁状态,抢救性保护成为当务之急。除了发动当地村民参与保护,版纳植物园从建园之初就精心搜集兰科植物,建立兰科植物专类园,目前已迁地保护超400种野生兰花,并开展传粉生物学、人工繁育等研究。
如今,保护行动也在向公众延伸。日前,国家林草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起“中国植物守护者计划”,为兰科植物开辟了一个线上保护新窗口。公众可通过中国植物守护者微信小程序认领守护物种、分享保育故事或参与线下行动。
野生兰花,从了解开始,以行动延续。正如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刘光裕所说,兰花是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种。保护兰花不仅是保存某个物种,更是守护整个雨林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