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鸟迁徙舞翩跹。4月5日,走进位于兴安盟境内的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众多候鸟在此停歇栖息。微风的吹拂下,湿地与珍稀候鸟的美丽身姿相映成趣,尽显自然之美。
晨曦中的湿地候鸟。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片候鸟的家园,我们保护区管理局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构建起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体系。”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高文华说,正值候鸟迁徙繁殖季节,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智慧守护”的方式,为候鸟迁徙和繁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工作人员通过监控中心屏幕观察保护区候鸟迁徙情况。
在保护区管理局的监控中心内,智慧管理平台实时展示着生态监测数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及巡护次数等信息,工作人员通过屏幕仔细观察保护区候鸟迁徙情况。
通过保护区监控移动端观察鸟类状态。
眼下,15套多光谱视频监控系统全天候运行,覆盖了保护区4/5的面积。一双双敏锐的“智慧之眼”,不仅大幅提升了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减少了人工巡查的工作量。
布设在保护区内的高清摄像头全天候运行。
“针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核心区,我们通过云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实时、动态地观察辖区内的各种情况。”高文华说,无论是候鸟的栖息状态,还是周边环境的细微变化,都能尽收眼底。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对候鸟的实时追踪和监测,保护区还为重点鸟类佩戴了卫星定位跟踪器。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端随时调取、回放过往影像,监测鸟类的迁徙动态,还能更加准确地分析候鸟的迁徙路径、生活习性等关键信息,为科研监测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工作人员通过卫星追踪器移动端监测候鸟迁徙路线。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让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6种。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候鸟都会从此处飞过。目前,保护区已迎来候鸟北归的高峰期,工作人员正全面加强对湿地周边的巡护以及宣传,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为鸟类迁徙创建安全又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