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柏斌 李晓辉 报道 日前,由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际园艺学会秋海棠属品种登录负责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秋海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董文珂完成的《2023-2024年中国秋海棠属物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出炉。
《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两年间,中国境内主要集中在西藏和广西地区的新增秋海棠属物种达17个种,表明西藏和广西地区在秋海棠属物种的多样性方面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研究价值。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秋海棠属共有294个分类群,其中包括270个种、7个天然杂种、3个亚种和14个变种,约占全球秋海棠属物种总数的12.8%。在众多的分组中,扁果组、侧膜胎座组和东亚秋海棠组的种质资源最为丰富,分别拥有147、70和55个分类群,数量之和约占中国秋海棠属总数的92.5%。
从地域分布来看,云南、广西和西藏无疑是秋海棠属种质资源的“富集地”,分别有123个、94个和56个分类群,三地秋海棠属物种之和约占总数的84%。这一分布特征反映了这些地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秋海棠属物种的孕育和保护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特有的秋海棠属分类群多达214个,约占分类群总数的72.8%。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在秋海棠属物种方面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也为我国的植物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契机。
该《报告》不仅更新了秋海棠属物种的分布范围,还对分组信息和参考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完善。
秋海棠属植物属于典型的阴生植物,从花坛花卉中的四季秋海棠栽培群品种,到盆栽观花的杂种球根秋海棠品种,再到阳台花卉的竹节秋海棠栽培群品种,以及室内观叶的大王秋海棠栽培群品种和根茎秋海棠栽培群品种,不仅种类繁多、花色绚烂多彩,而且叶型、叶斑变化多样,集观叶与观花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园艺观赏花卉之一。
据董文珂介绍,在中国,秋海棠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于山野之中就留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秋海棠,并将其绘制于绢上。至少五百多年前,秋海棠已被古人引种栽培,约四百年前更是出现在了相关的专著当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秋海棠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却直到最近才开始。
相比之下,在国外有关秋海棠属的记载虽然不足四百年,但系统研究和开发约在二百年前就已开始,并一直蓬勃发展至今。尤其在杂交育种方面,欧洲于19世纪中叶便已开始,而中国则始于20世纪末的昆明,足足晚了一百五十多年。“目前秋海棠属的栽培品种全球大约有1.6万个,而中国培育的品种仅有52个。面对巨大的差距,在了解其国外研究和开发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着眼于中国秋海棠属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未来才有可能大有作为。”董文珂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在秋海棠的保护和规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0年,秋海棠属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2014年,农业部发布并实施了农业行业标准《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秋海棠属》(NY/T 2555—2014),这无疑为中国秋海棠在园林园艺方面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董文珂指出,秋海棠作为一种具有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植物,对于丰富园林景观、保护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未来,我国科研人员和相关从业者需要加大投入,深入研究秋海棠的生长特性、繁殖技术等,培育出更多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品种。同时,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推动中国秋海棠产业的发展。
董文珂表示:该《报告》不仅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更为精确和详尽的数据支撑,更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究秋海棠属物种的生态特征、进化历程以及保护策略。相信在《报告》的指引下,我国对于秋海棠属物种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将会迈上新的台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五彩斑斓的、形态各异的秋海棠
2024年新增种:两广秋海棠、少卿秋海棠、耳翅秋海棠
国际登录秋海棠属栽培品种‘辰山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