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从乡野走向艺术,首先就要从我的经历说起:十八岁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在中南林学院学了几年林业和生态,后来又在湖南大学学过建筑,湖南师大学过美术,然后在中南林做了八年风景园林专业的老师。因为渴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希望学习更多的知识,就在1992年去了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学习景观设计学。
李建伟
在明大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洗脑的过程,一方面学习了一些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如竖向设计、雨洪管理、生态设计、GIS等等,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一些不同于当时国内设计思想理念指导下的作品,与我在国内对园林的理解和想象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毕业后,虽然行业不景气,但是我非常幸运,先在圣保罗的一家设计公司干了几个月,之后入职美国的EDSA,并在那里工作了10年,主要从事旅游度假、社区规划和城市绿化方面的工作。大部分项目位于加勒比海、中东,美国南部,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2006年回国工作,一晃又是十年,成就了一些项目,也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眼中的风景
我对风景的认识与我小时候生活的长沙的风土人情有着很大关系。长沙的风景就数岳麓山和湘江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所有娱乐和闲暇的记忆都与它们有关。小时候的长沙城很小,房子也矮;岳麓山就像个巨无霸,是长沙的脊梁;湘江从它边上蜿蜒流过,韵味无穷;村落房屋的建造也很随性,都体现着湖南人自由奔放、随心所欲的性格。
岳麓山下的湘江
小时候,湘江每年都要发两次大水。那可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可以下水去抓鱼、捉泥鳅,才不会去考虑什么国家财产的损失以及对经济,交通的影响。那时候大人们着急,孩子们快乐!
长沙市委旧址
在长沙面对面也就两三米宽的老街上也发生了很多故事。人和人之间都很亲密,没什么隔阂,也藏不住什么秘密,有时候吆喝一声,全街人都知道。上图是当时的长沙市委。现在这栋房子还在,成了长沙重要的历史性建筑。我很欣慰,尽管长沙的变化很大,过去的很多建筑,包括湖南大剧院,供销社,湘绣大楼现在都没有了,但是这栋房子被保存了下来。
美国的景观
美国的风景对我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观。我所在的城市明尼阿布里斯就坐落在一片广袤的森林里,拥有大片的湿地和水域。尽管美国也有很多西班牙式,欧式,北美、南美的,乡村的建筑形式,但是都比不上那片广袤的森林对我的影响大。在森林中漫步、游玩、居住完全是一种不同的体验。
在美国,我游走了很多地方,从美国的东海岸到南边的墨西哥湾,再一路向北,当然也去过大峡谷,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尺度有了全新的感觉,这在后来影响了我的设计实践。
纽约中央公园
在美国,另外一个对我有重要启发的就是如何看待自然。美国有太多的自然保护地和自然风景区。无论是在边远的地方,还是在城市里面都特别重视对自然基因的保护,甚至是在城市的中心如纽约那种非常城市化的地方,都会在公园里保留很多老树,以及鸟类和鱼类栖息的地方。
设计感悟
本土景观
走了这么多地方,到头来,我还是觉得家乡的景观最美。所以回国以后,我就在思考怎样通过设计来表达我们本土的风景。这几年我对景观的感悟有以下几点:
1.设计不是为了再现自然。因为自然是什么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有的只是对自然的认识。而且我们对自然的这种认识都是主观的。就像在座的老师同学一样,可能知道有李建伟这么个人,但真正了解我的可以说根本没有,就连我自己都不能说完全了解我自己,别人理解和认识的我永远是那个主观的我。自然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完全知道自然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永远想认识他,永远想用主观的想法去表达心中所谓的自然,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所谓再现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误解。自然永远不需要我们去再现,人对自然的情感体验才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最核心的思想理念。
体现一种精神的景观
2.设计做到一定程度,就是哲学,就会不自觉的让你去思考人生、自然以及涉及宏观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近我就提出了要辩证的看待天人合一,适当地与自然分离的观点。
世界是一个整体,这是我们老祖先提出“天人合一”的基础。人是来自自然的,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人合一”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这些年,在我们使劲说“天人合一”的时候,已经把自然给淹没了、把自然搞没了,把自然给人化了,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如果老强调天人合一,那就没有自然了。因为,人是非常强势的,也非常有侵略性。
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就是人与自然是不可以调和的,因为人的需求和其他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要损害他们的利益来服从人的利益,所以人和自然之间也要讲一分为二。
自然的景观
从“天人合一”到“一分为二”的认识过程,也是我这些年的经历带给我的思想启示,也是我做设计所遵从的理念根本。在我追求本土景观的过程中,希望找到一些新的语汇,一种自己设计的思想基础,能够让设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人性。
3.景观是和人的精神联系到一起的,我们通过景观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表达我们的情感。无论是做创意,还是挖掘文化内涵,其根本都是因为景观的表达方式和我们的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室内画图的女孩》,毕加索
景观不只是表达美和愉悦这样一种人最喜欢的感情,还可以表达痛苦、彷徨、郁闷、怀疑等等人所具有的其他情感。我们以前一直认为景观是用来表达正面情感的,但是人在痛苦、彷徨的时候更需要景观。如果你画图累了,感觉迷茫、郁闷了,一定想在花园里散散步放松一下,让自己从那个紧张的氛围里逃离出来,这就是景观的意义。景观是全方位的服务于我们的情感的,景观是一种身心交融的生活体验。
4.跨界的必然。这个时代,我们要做的景观和过去是不一样的。做了这么多年设计之后,我发现,如果还是以过去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内容来看待我们工作内容的话,就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之内。我们擅长的是空间规划,通过跨界还可以解决更多的包括水利、防洪,生态、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水利,无论是海绵城市,还是城市双修都和水利相关。实际上,防洪排涝,也与景观相关。景观不仅局限于公园、花园、它和一个大的城市系统,如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公共工程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做懂工程的创意设计师和有思想的工程设计师。做了这么多年的景观设计,我发现只关注前期的设计创意,会忽视很多机会。一个懂工程,技术的设计师式团队会让景观增加很多用武之地,让工程避免很多的遗憾。
襄阳月亮湾
例如在高速公路的设计中,如果设计师不懂景观,不懂生态,一条道路建成后,会消灭很多生态栖息地,生态敏感区;一个机场的选址不好、一个水域设施做得不合理,所带来的生态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很多。因此,我们要把知识延展到工程领域去,只有对工程技术有所了解,才能为他们的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所以,懂工程的创意设计师和有思想的工程设计师,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我想很多设计院的设计师都会有施工图设计师,植栽设计师等的细分,实际上这几个领域的设计师如果更懂创意,就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6.尺度感比较小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通病。如果说我们做景观的人能懂规划,那么我们就能影响一个城市大的景观系统。如果我们做景观的人,老是跟在做规划人的后面,等着别人来喂饭吃,那我们就永远也解决不了城市的生态问题。
有很多的人问,我这么一个小小的人,要我承担那么大的责任,解决世界上那么难的事,行吗?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那我们这个行业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这个行业需要有追求,需要更多的人有宽阔的视野为我们的国土、城市、甚至是全球的景观生态做出有益工作。
《番茄》,毕加索
景观设计师要做的工作归根结底就是生态和艺术。如果你把生态做成艺术,那就说明你已经成熟了。如果两者之间你一直找不到一个契合点,那就说明你还不够成熟。一个好的设计师,他的每一个设计一定都是生态的,同时也是动人的。我们对待任何一个项目,首先应该思考生态的问题,然后才是应该做什么样艺术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永远把生态和艺术糅合在一起,这是我们行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未来的展望
如何看待未来的景观,这对行业的发展很重要。
1.国土资源的保护肯定应该纳入我们这个行业的范畴。我们不可以忽视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这也应该是风景园林最为擅长的。
城市桥梁
2.和其他专业的结合扩大我们解决问题的范围,增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最近提出一个构想,如果我们大学的课程设置能够把风景园林当作一门专业基础课纳入市政、水利、桥梁、城市规划等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专业,让所有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人都对景观设计有所涉及,那么以后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交流就会平等很多。现在如果我们和水利部门的人沟通,他们会说涉及生命安全,一定要先做水利再做景观;道路交通的人也会认为景观设计是小儿科的内容。应该看到无论是河流还是高铁快轨,都是城市中最重要的风景线,如果整个社会能够提高对风景园林的认识,从自然、生态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那么改变的将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城市建设风貌。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要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与其他城市建设的相关专业一起建设我们的城市和国家。
3.设计一定要走向多元的生活型,精神体验型。我反对意境这两个字。意境是我们挂在嘴上讲得最多的词,说来说去就是海市蜃楼,风花雪月,就是桃花源。意境其实是一个虚无的东西。但是精神体验型的景观不是虚无的,能够治病,能够真正让人放松,让人快乐、让人安静,让人愤怒、让人彷徨….让人体验到生活的五味杂陈。
襄阳月亮湾
有了这些理念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做了这样几个景观。这个是襄阳的月亮湾,这一片汪洋,让我在当时看到它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撼,我认为这就是景观。然后我把这个景观与我们的河川、湿地、公路、桥梁联系在一起。建成以后,我感到很欣慰,所有的景观都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景观是没有边界的,一切都是你的景观。
然后就是荒野,我最不敢做的就是荒野。设计场地的时候,我一定非常小心,一定要把自然里面最质朴,最有趣的东西保留下来。
北京琉璃河
北京琉璃河以前的设计是把宽广的河做成了很庭院化的平面景观。我把它否掉了,代之以保留大量的荒野,甚至把那条火车线也构成了景观的一部分,因为它能激起我们对过去绿皮火车的一种回忆。这样的设计花很少的钱,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认为景观设计不是再现自然,而是要和自然融合、生长在一起。因为景观是活的东西,你不能把小的人造景观从大的生态环境里剥离出来。
北京雁栖湖
设计也需要追求细腻的情感表达。人需要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精神。目前流行的新中式局限于黑白灰,我认为是对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误解。中国的文化也包含很多其他的色彩,那些少数民族的颜色,简直就是五花八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的精神只有黑白灰,那就太单调,太枯燥了。所以不要局限自己,任何时候,世界都是博大的,要有包容的思想观念。
北京外国语大学屋顶花园
上面这个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屋顶花园,这种景观,我觉得就是一种追求,一种表达,通过简单的几个线条,几个色块,表达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也希望同学们课余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下,毕业的时候在这里留个影,让这里成为一个人学生时代永久的记忆。
我也做过一些所谓的印象型景观,就是用抽象的艺术来表达对景观的理解。我一直反对学景观、建筑的人去画石膏模型,在素描上浪费时间,而更加推崇他们去学抽象艺术。我觉得学写实的绘画误导了整个景观界。不是说写实的艺术不好,而是说它已经不属于现在这个时代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对景观的自由表达,而不是模式化。有人会说学了写实之后,能够提高造型能力,可是抽象艺术在培养造型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和表达手段上实现多元。如果你不懂抽象艺术,那么你基本上就不懂现代设计,你的设计就永远会停留在模式化的程度,你就会永远去追求西班牙式,欧式,北美风格,新中式,老中式,而那些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定式的表达,而创新必然是通过对线条、色彩、抽象形式的理解,自由表达对生活、对情感的重新认识,否则就谈不上创新。
机场的入口景观
其实,我们做景观的人也并非局限于花花草草、种树修桥,在北京第三机场征集方案的时候,我做了这样一个入口方案,用的是几根线条勾勒出纸飞机的造型。这种抽象的表达无时无刻不融汇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间,这就是现代主义。
做好自己
设计就是关怀他人,服务社会,敬畏自然,保持自我,不断创新。设计这个工作,需要满足合同要求,这是一种服务。但是创作不是一种服务。这一点不仅我们要理解,甲方也要理解。设计不可能完全按照甲方的要求、甲方的思想来做,任何时候,设计都是你自己的感悟。保持自我其实非常困难。我们的设计师为了让设计尽早通过,老是去琢磨甲方的意图,揣摩评委的喜好,那样设计肯定是做不好的。创意一定是自己的切身体会,不能用任何别人的思想来代替。如果说,你想代表人民的名义来做设计,那你肯定是错误的。设计表达的是你的真情实感,那才是最真实,最朴实,最有意义的设计。
无法辨认的迷途
设计的成功就是走向孤独的开始,你越成功,就会越孤独。所谓大咖,就是让自己变得流行,让所有人理解并且受到大家的追捧。但艺术是不会让所有人理解和追捧的。你只有自己变得孤独,变得小众,变得不为人所知,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了。所有的艺术家都要忍受孤独。成功就意味着特立独行,这是真正的景观设计师应该走的一条路,因此要想想该怎么让自己变得小众化,坚持自我,相信自己的作品一定会对社会有贡献。当然很多时候,一旦你孤独了,你就会觉得迷茫,你就会思考更多的问题,虽然我们永远不知道世界需要什么,永远搞不清楚我们心里在想着什么,但是我们一直在求索。
还有更不好的一点就是一旦成为大咖,就会变得虚伪,说什么干什么,全是迎合大众的口胃,并且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另外,成了大咖以后,还会被别人误解,其实每个人在有了自己的个性以后,都不可能完全被别人理解,保持这样就可以了。
回归心灵的自然
真正说起来,我们最终还是需要与众不同。如果你不能保持和别人不一样,那你对这个世界肯定没有贡献,就是这么简单。所以说,与时俱进,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我最大的感悟。
推荐阅读: